[剪貼] 懸疑的瞬間/伍軒宏

作者: newNASH (http://nash.iwrock.net)   2007-04-11 23:50:55
  http://blog.roodo.com/formosans/archives/2784505.html
  懸疑的瞬間
伍軒宏
  在全民拍照的年代,影像的力量恐怕已經不是「奇觀社會」(或「景觀社會」)這
  類標示所能描述。不少人隨身攜帶迷你相機,手機大都具相機功能,隨時隨地可以
  拍照,再加上無所不在的監視錄影機、測速照相、針孔偷拍、狗仔跟拍等等,我們
  拍人、被拍,或自拍。
  但很多人可能不會閱讀影像,除了視為記錄之外。《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 1982) 試圖探索照片之謎,告訴我們概念如何介入,還有影像如
  何講故事。伯格與摩爾,一位是評論家,一位是攝影家,在此進行一場文字與影像
  的辯證,沒有終點。約翰‧伯格 (John Berger)曾經教導大眾「觀看的方法」,影
  響無數人;尚‧摩爾 (Jean Mohr)的攝影貼近生活,到了《最後的天空之後》(跟
  薩依德合作)更充分呈現影像、歷史、政治的糾結。
  伯格說,照片在斷裂的時刻,「引用」事物形貌,脫離連續的傳統時間序列,但這
  種不連續性,在懸疑、不確定中,使照片蘊含多義的含混曖昧,「可能啟發出另一
  種影像敘事之道」,不同於實證歷史(客觀、一致)或私密經驗(民俗、個人)所
  確認的次序和意義。照片原本只能再現凍結的一瞬,有所不足,但缺陷可以轉化為
  優勢。攝影作品的不連續性,引起解讀,事物形貌的條理得以顯現,挑起概念與理
  解。
  但那只是理論。重要的是,伯格與摩爾邀請大家透過解讀照片,成為「反思主體」
  ,並建構故事。因此,書中主戲是摩爾拍攝的150 張照片,沒有任何文字說明,開
放給讀者練習、試驗。要怎麼看?怎麼讀?怎麼想?也因此,本書最後一章叫「啟
始」。
  (刊載於《文化快遞》之「文化閱讀」欄,2007年3月號,82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