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iangxw (Goodman)
2017-10-10 09:49:4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MzMjExMw==&mid=2247486218&idx=1&sn=875a6d7d4d1571d278f7d1bcc74c329d&chksm=ebec8cf4dc9b05e2144e2657d45ec695c57ed87bbe9d05e452705ef878c93cce57ced6a79665&mpshare=1&scene=1&srcid=1010ms4jMhGDaMRxj2RqIRLQ#rd
所謂歷史,就是人的軌跡。人的路,經常有岔路口,歷史也是。在以往的歷史學家眼里
,凡一件大事發生了,必定是必然的。他們的使命,就是找出為何必然的理由。但是實
際上,歷史中往往存在好些岔路口,之所以這樣拐彎,而不是那樣拐彎,往往取決于某
些很偶然甚至很細微的因素。雨果說過,導致拿破侖最終慘敗,一蹶不振的滑鐵盧戰役
,敗因無非是拿破侖援兵的向導不好,以致失路誤期,否則,敗北的就可能是威靈吞公
爵。有的二戰史專家也說,如果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德國軍隊不是莫名其妙地停止進
攻,那么幾十萬英軍就回不了英國。后面的歷史怎樣演,還真就不好說。當然也有人認
為,當年在德國那么多次針對希特勒的暗殺,好些十分接近成功,如果成功了一次,那
么二戰的歷史同樣會有不同的結局。中國的辛亥革命,烈度不大,但卻是中國歷史上最
動蕩,也最具變化的一個事件。整個的發生發展過程,充滿了變數,面臨多個岔路口,
無論哪個岔路哪怕一丁點因素加了進來,歷史的路徑就會因此而拐彎。后來的歷史,也
許就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那個樣子了。
辛亥革命的第一個拐點,出現在1908年11月14日下午。這天的下午,38歲的光緒皇
帝暴死。20個小時之后,73歲的西太后在匆忙制定了帝國的接班人,出自她妹妹家族的
三歲的溥儀后,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氣,根據給西太后看病的太醫的醫案,這個老太婆,
已經拉了兩個月的痢疾,之所以挺著不死,全憑一口濁氣。
辛亥革命,革命黨的機會,起點就是1908年。如果新政不是中途換馬,不是溥儀的
父親,25歲的攝政王載灃當家,而是中年的光緒皇帝秉政,事情會大不一樣。這個因戊
戌維新遭難的皇帝,在漢人士紳中擁有相當的人望,加上蹉跎歲月所賜給他的經驗和感
悟,他一向表現出來的求新意愿,會使得新政以及立憲會沿著更平穩的路徑進行。少年
親貴一系列大得罪人的措施,從漢人手里收權的皇族內閣料想不會出臺,鐵路國有也未
必會這樣冒進(四川保路運動,就打著他的上諭,抵制鐵路國有)。只要不很過分地得
罪立憲派士紳,得罪地方勢力,革命黨人就不可能有機會。
現在的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光緒皇帝遺體的頭發里,有過量的砷,說明他是被砒霜
毒殺的。盡管沒法找到直接下毒的證據,但多數史學家確信,最大的嫌疑犯,就是西太
后。在戊戌政變中犯了大錯的西太后,一直擔心光緒死在她的后面,從而遭致“批判清
算”。而眾多史料表明,在庚子之后,帝后之間的抵牾也日益增加。光緒不再是剛遭囚
禁時的那個尊榮的囚徒,處處俯首帖耳,逆來順受。所以,西太后在自己病入膏肓之際
,派人下毒手,順理成章。試想,如果那天下午,下手的人手軟了,藥摔在了地上。或
者良心發現,真戲假做,回去謊報軍情,聽到消息的西太后,也一樣會撐不下去而撒手
西歸。這樣的話,歷史豈不就會完全不一樣了嗎?
如果說,在辛亥革命第一個拐點中,我們期待的偶然沒有出現,那么在第二個拐點
中,我們不期待的偶然,卻偏偏出現了。1910年4月,革命黨人進京謀刺攝政王,汪精衛
、黃復生、喻培倫等人,把炸藥運進北京,測試、安裝,并偵查清楚了攝政王每日上朝
的路線,找到了合適的安放炸藥的地點。刺殺方案也相當妥帖靠譜,威力巨大的炸彈,
由汪精衛在現場用手搖電話機引爆(類似于自殺性襲擊)。可是,就在前一夜埋炸彈時
,鴉兒胡同的一個居民,壞了肚子,半夜出來出恭,發現石板橋下有人,覺得深夜躲在
橋下,非奸即盜,多管閑事嚷嚷起來,否則,第二天攝政王上朝,多半小命不保。那年
月,改良的間接動力就是革命,革命威脅越大,改良就越認真。攝政王載灃,是當政少
年親貴的頭兒,如果他被殺了,革命的威脅直接震懾清政府,政府的改革自然會加快。
立憲黨人的立憲請愿,就不一定會被拒絕。關鍵是,他們的改革動作,也會規矩不少,
至少不至于像原先那樣輕舉妄動。這么一來,革命的機會也就渺茫了。
辛亥革命的第三個拐點,是在1911年10月9日和10日兩天。9日那天,革命黨人孫武
等人在漢口俄租界的據點試制炸彈,不慎爆炸,據點暴露,將印章、旗幟、手槍和花名
冊都丟給了湖廣總督瑞澂。當天,如果瑞澂狠一點,馬上按圖索驥,在新軍中拿人,也
沒事。如果寬一點,馬上當眾燒掉花名冊,宣布不予追究,也能安定軍心。偏偏他選擇
了最下策,在外圍抓了幾十人,殺了三個示威者,結果當晚新軍里人心惶惶,釀成事變
。事發之后,在起義士兵沒有打上門來之前,他老兄就聽楚豫號兵艦的艦長的話,先行
在后花園挖了一個狗洞,全家躲上兵艦,擺出一個隨時要跑的架勢。當時守衛督府的士
兵,火力挺強,全城的新軍,大部分沒有跟隨起義,絕大部分軍官都站在朝廷一邊。起
義士兵群龍無首,如果督府的抵抗稍微堅決一點,到天亮能否攻下來,后來起義士兵自
己都說,根本沒有把握。天黑兵荒馬亂,大家不摸底,如果天亮了,督府還在清兵手里
,那些躲著觀望的團隊,肯定會站在瑞澂一邊。這樣一來,起義勢必要失敗。當然,守
軍能否堅定,關鍵看主帥,主帥未戰先走,軍心焉能維持?
不過,此時的清政府,大錯已經鑄成,立憲黨人都很憤怒。即使武昌起義不成,人
心已散的大局已定,革命只是往后推遲一些時日而已。當然,如果在這段時間里,清政
府能因腹地的兵變而引起教訓,及時改弦易轍,也許也還有救。等到了武昌起義成功,
各省響應之際,再廢掉皇族內閣,宣布立憲,甚至攝政王也退位,就什么都晚了。歷史
,已經不給清政府機會了。
革命的第四個拐點,出現在1911年11月7日凌晨。在此之前,北洋第六鎮統制(師長
)吳祿貞已經跟同情革命的士官同學現任第二十鎮統制的張紹曾,以及第二混成協協統
(旅長)藍天蔚商量好,準備合力在北方發難,推翻清王朝。當時,北洋六鎮一半左右
的兵力調往武漢前線,這三人掌握的武力,已經是剩下北洋軍的大半。如果真的鬧起事
來,朝廷大概還真就完了。在前線的北洋軍,如果聞聽后方起火,腹背受敵,軍心肯定
維持不住。那么,革命后的天下,多半輪不到袁世凱當家。當然,北方的革命黨人,是
否能聽孫中山的招呼,也不好說。不管怎么說,歷史肯定不會是今天看到的那個樣子了
。可惜,那個石家莊火車站的凌晨,把一切都改變了。吳祿貞的衛隊長馬惠田帶人刺殺
了自己的長官,還殘忍地割下了頭顱去請賞。吳祿貞一死,反革命的勢力氣焰大漲。張
紹曾撐不住了,只能離隊而去,藍天蔚也被部下出賣,不得已出走大連。剛剛令人興奮
的大好革命形勢,不旋踵就煙消云散。其實,在吳祿貞被刺之前,有同志曾勸他把衛隊
換上自己的人,至少多帶幾個信得過的人在身邊,然而,吳祿貞過于自信,就是不肯,
干這樣大的事,衛隊一干人連同隊長,居然都是前任留下的舊人。如果吳祿貞稍微有點
警惕性,小心一點,刺客得不了手,整個的大局,就會變個樣子。
革命的最后一個拐點,出現在1912年1月16日。盡管南北方的議和已經接近完成,就
差袁世凱最后推一下清朝的孤兒寡母,就可以大功告成了,當然,袁世凱也就可以做中
國第一華盛頓,世界第二華盛頓了。然而,北方革命黨人卻并不買孫中山臨時政府的賬
,依然策劃刺殺袁世凱,力圖以革命的方式,徹底推翻清室。就在1月16日的清晨,剛剛
上完早朝,跟隆裕皇太后和小皇帝溥儀攤牌的袁世凱,遭遇革命黨人的暗殺。東華門附
近,埋伏好的兩組人馬擲出了用煉乳罐頭做的炸彈,雖然炸彈威力強大,但三顆卻有一
顆未響,只殺傷了袁世凱的衛士和一些行人,袁世凱乘坐的馬車卻躲了過去。當年,沒
有什么避彈設備,馬車如果挨上炸彈,袁世凱多半得翹。這樣,后來的政局就又難說了
。沒有了袁世凱這個強人,北洋系即使再強悍,也是群龍無首,無論如何推不出一個令
人信服的首領,政局,又是一大變。
一連串的偶然因素,不僅讓革命得以發生,而且走上了一條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軌
道。歷史學家總是喜歡在事情發生之后論證事情的必然性,但在上述的過程中,其實很
難說必然會走到已經發生的這一步,如果五個拐點哪怕有一個偶然因素出現變化,事情
都很可能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寫小說、編劇本的人,總喜歡在歷史過程尋找緊張情節,
有的時候,找不到這樣的情節,還會編出來,讓人看起來波譎云詭,驚心動魄。其實,
真實的辛亥革命,還真的就是這樣,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道理也許是這樣的,這場革命
,無論怎樣講必然性,畢竟是一場道理不夠充分的革命——不是多數人都活不下去了。
人口占多數的農民和內地士紳,甚至不想革命。
辛亥革命在當時的世界,不算是一件大事,西方列強,甚至不屑派一個政府的副部
級的官員到中國來指導各方下棋,明里暗里活動的,只是西方的駐華使節。但是,這件
事對中國,卻是個頭等大事,兩千多年的帝制就此告終,亞洲的一個龐大的古國,變成
了最年輕的共和國。一系列的交易、談判,一系列的炒作、斡旋,還加上一系列的驚心
動魄的拐點,讓這個中國人的大事充滿了戲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