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運動訓練的旅程導航

作者: s104 (s104)   2019-06-22 23:33:35
這是五月底健身社的最後一場研討,內容將涵蓋完整的訓練規劃原則。
但由於期末較忙碌,遲至今天才把筆記摘要整理上來,內容可能有很多缺漏或記憶不全的地方。
==============================
《前言》
專項運動的訓練是非常個人化的,不同的性別、年紀與體型會有不同的訓練菜單,適合你的菜單不一定適合別人,反之亦然。
當前的運動訓練,以「週期化訓練」為主流,本文將陸續說明「週期化訓練...」等專項訓練的的具體原則內容。
健康 Fitness,包含Lifestyle、Diet、Exercise三方面,分別影響你的「賀爾蒙分泌、神經反應」、「身體組成、能量平衡」、「肌肉與骨骼、心肺與血管」。在這些面向中,很多人都會忽略「心肺血管能力」的加強,但如果心肺能力不好,可能會反過來限制你訓練強度。
《你的目標》
要談專項訓練,必須先界定你的訓練目標!
以講者專精的籃球運動訓練為例,要提升球員的敏捷度,就得先就追求的目標,詳加分析有
Agility(敏捷性)──生理──技術─地面移動
│ │ │
│ │ └滯空跳躍
│ │
│ ├能力─肌力、心肺
│ │
│ └體態─身體質量

└知覺─心理能力....
所以要做射箭的專項訓練,也要先分析射箭有哪些面向影響成績表現,例如:肌力(是否足夠駕馭弓的磅數)、心肺能力(是否能平順的呼吸並維持長時間的運動表現)、神經系統(是否能精細的控制自己每一步的動作)...諸如此類。
《Plan的元素》
訓練計畫的基本內容,包含有強度intensity、類型Type、時間Time、目標Purpose、自我認知。
太低的強度是沒有訓練效果的,比如如果訓練過程可以分心聊天、看東看西,很有可能就是訓練強度太低,你沒有把全副精力放在訓練上;同樣的過高的訓練強度,對運動表現可能反而是有害的,這牽涉到自我認知的部分,忌諱好強要挑選對身體最有效、最適合的強度。但其實一般來說,大多數人的通病是低估自己,所以訓練強度都偏低的!記得不要對自己太好 XDD 要分清楚 You can't跟 You don't want to 的區別!
類型則取決於你的目標,是要增強肌力的阻力訓練,還是增強心肺的有氧運動,或是針對專項進行的技術訓練,都是訓練要決定的一環!至於時間則是要看你有多少時間可以訓練,還有要考量到訓練後的恢復,依照這些條件,來安排訓練計畫的頻率、時間...等等。
更進階的問題,則要思考訓練計畫所要提升的,是你需要的(need)還是想要的(want)...等等,才能更好的在擬定訓練計畫時作取捨。
┌────┬─────┬────┬─────┐
│Purpose │Intesity │Time │Type │
├────┼─────┼────┼─────┤
│體脂 │RM │頻率 │Cardio │
│心肺 │HR(心率) │Session │Resistnce │
│肌力 │VO2(攝氧)│Duration│Plyometric│
│... │RPE │速度 │Power │
│ │... │持續時間│Agility │
│ │ │TUT(註) │... │
│ │ │... │ │
└────┴─────┴────┴─────┘
《Plan的擬定流程》
訓練計畫擬定應該遵照,Measuring→Planning→Masterizing→Steering→...如此反覆循環。
Measuring是為了檢測確認當前的身體狀態與條件,並依照當前的狀態作為起點,以安排後續的訓練強度及內容。如果訓練目標是肌力,通常是測RM,如果是針對專項能力的Measuring,就是檢視目前的運動表現(田徑秒數、射箭分數...)。再依照目標依序規劃強度、時間、類型...完成訓練計畫。執行完一個週期後,再回頭檢視是否有不妥當的地方,以對計畫作修正。然後再重新作一次測量,重新擬定新的強度(例如:增加負重)或安排新的訓練菜單。
Planning的環節有些原則可以依循,依照不同的訓練目標有不同的強度、組數、休息的指南。
以肌肉的阻力訓練而言:
┌──────┬─────┬───┬────┬────┐
│Goal │Intensity │Sets │次數 │休息(分)│
├──────┼─────┼───┼────┼────┤
│Strength │>85% (1RM)│2~6組 │<6次 │2~5 │
├──────┼─────┼───┼────┼────┤
│Power │75~90% │3~5組 │1~5次 │2~5 │
├──────┼─────┼───┼────┼────┤
│Hypertrophy │67~85% │3~6組 │6~12次 │0.5~1.5 │
├──────┼─────┼───┼────┼────┤
│Endurance │<67% │2~3組 │>12次 │0.5 │
└──────┴─────┴───┴────┴────┘
而心肺的有氧訓練,針對不同需求與訓練類型,如:LSD、Pace tempo、Interval、HIIT...也有不同的訓練頻率、訓練時間、心率強度的建議指南。(這部分我的筆記沒抄錄完全 QQ)
《訓練理論》
主流的訓練理論,普遍認為訓練會給予身體壓力,短期而言抑制運動表現(比如痠痛或沒力...),但經過適當的休息與恢復,運動表現會進一步提升。因此適當的訓練也要搭配休息,否則會適得其反。訓練正是藉由訓練與休息的週期化安排,不斷刺激運動表現提升,促使比賽當下的運動表現達到最高,這就是主流的「週期化訓練」的目的,理論請參照以下各圖表或詞條。
1.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Supercompensation
https://imgur.com/vmu7GM2
2.Stimulus-Fatigue-Recovery-Adapation Theory
3.Supercompensaion Theory
4.Fitness-Fatigue Paradigm
https://imgur.com/gSji4Xv
單一次訓練遵循以下流程,Warm up→Training→Cool down→Recovery→...(Repeat)。並有以下的不同尺度的週期性區間。
┌─────┬────┐
│Period │Duration│
├─────┼────┤
│Session │~Hours │→Training with rest < 30min
├─────┼────┤
│Day │1 day │
├─────┼────┤
│Microcycle│1 week │
├─────┼────┤
│Mesocycle │1 month │→Traing block! 針對特定目的產生效果的週期單位
├─────┼────┤
│Macrocycle│月~年 │
├─────┼────┤
│Multiyear │年s │
└─────┴────┘
而對於專項訓練而言,可以粗略的區分體能基礎打底,以及技術訓練期,相關理論可google「Matveyev Mode」(可見下圖),大意是訓練前階段,強度低但訓練量高,隨之訓練強度逐步提高,在越靠近比賽訓練總量下降,並且在賽前提升技術訓練,使的比賽日當下的運動表現能達到高峰!
https://imgur.com/bzXqwIb
而一個完整而且長期的專項運動訓練,在前階段的體能打底,可能相當的長,並且因不同的目標,而區分有不同階段,大體而言越難提升的指標,要擺在越前面。比如今天如果要分別調整身體組成、加強心肺能力(體力),或加強肌肉無氧能力(肌力、肌肥大、肌耐力),可能心肺或減肢要在前頭先做訓練,再接續肌力訓練,完成體能基礎提升後,再進入技術訓練階段。
但上述是在有完整時間的前提下(比如一年期),如果時間所剩不多,可能同一階段內會有多項目標的訓練同時並進,比如同時在重訓,也有在做有氧運動訓練,也定期去射箭做技術訓練,這種情況才是我們的日常...。
所以我們勢必要面臨不得已的情況-同時做重量訓練以及有氧訓練...等等,請務必注意不同類型的訓練可能會互相干擾,講師特別提醒如果要同時做重訓與有氧,務必先做有氧再做重訓後,避免有氧運動先把重訓需要的能量耗乾,影響重訓訓練品質
(但相對的重訓不太會消耗到有氧的能量系統,所以雖然重訓後接著做有氧訓練(跑步...等),對有氧訓練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總之每次訓練建議流程是,先跑步或其他有氧10分鐘(暖身)→伸展做操→重訓→有氧→收操。
但當然建議最好是,有氧與重訓分天或分時段作(間隔30min以上,或分上下午訓練),以避免互相影響。
《計畫分析》
Cardiovascular function(Volume)→Strength、Power(Intensity)
↑ ↓
Skill(technique) ← Muscle、Mass(Life style)
一個訓練計畫,有以上四種可檢視的面相,分別對應不同的訓練內涵與檢視標的。另外一個好的訓練計劃,也要秉持 Intensity、Volume、Recovery、Adaptation的原則缺一不可。
而訓練計畫中的各種訓練動作,也要注意避免有彼此干擾的狀況,單以肌力訓練(重訓)而言,要注意前面的訓練動作,會不會造成後面動作訓練效果不彰。比如通常要注意大肌群先小肌群後,尤其是會互相輔助的大小肌群,另外多關節動作先單關節後。
最後,訓練的強度也要隨著身體的進步來調整,除了完成一個training block重新做Measuring,來調整強度外,也可以參照所謂的「2-for-2 rule」(指的是當一個動作可以連續2次做超過設定的次數2次以上,代表該動作的負重可以往上調整。負重調整的幅度,對一般新手而言,上半身通常可一次加2.5kgw,下半身肌群較大較強可一次加5kgw;但如果是已經訓練兩三年以上的老鳥,進步一點點都很困難,所以還是要看自己所處的訓練等階與需求而定。但總之訓練一定會進步,所以訓練要維持相同效果,負荷一定要增加!否則效果會持續遞減(身體會逐步適應)!
《重訓組合法》
最後特別針對重訓的訓練組合,提供一個表格做說明,供大家依照需求加入自己的訓練規畫當中。大家也可就這些詞彙去google獲得更豐富詳細的資訊。
┌──────┬────────┬──┬───┬───┐
│Type │purpose │強度│訓練量│時間 │
├──────┼────────┼──┼───┼───┤
│Super set │成對拮抗肌交替 │3☆ │4☆ │3☆ │
├──────┼────────┼──┼───┼───┤
│Compund set │同一肌群多種動作│4☆ │3☆ │3☆ │
├──────┼────────┼──┼───┼───┤
│Giant set │相近肌肉群 │5☆ │5☆ │5☆ │
├──────┼────────┼──┼───┼───┤
│Cluster set │Increase output │5☆ │4☆ │2☆ │
├──────┼────────┼──┼───┼───┤
│Warm-up set │活化肌群 │1☆ │1☆ │1☆ │
└──────┴────────┴──┴───┴───┘
另外在訓練當中,也可以搭配不同的類型,來緩解訓練特定部位或類型造成的疲勞感。比如射箭射累了,可以安排其他種類的運動,像是游泳、瑜珈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針對不同的訓練目標,網路上也會有很多的參考菜單,諸如力量5x5、Push-Pull-Leg、German Volume Training...等等等。有興趣的可以多搜尋了解。(行之有年的特殊目的重訓菜單,很多健身youtuber都會介紹。)
《Q&A》
研討結束後的QA時間,摘要幾點值得講的~
◎關於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要有效果,重點在於持續性,不能只是跑一下下,重訓前建議的暖身,大多落在5分鐘到10分鐘不等,其目的在於提升身體溫度、心律...,好讓身體準備好迎接後續的訓練,但這麼短的時間,完全不會對心肺能力有所提升喔,尤其以減脂為目的的有氧運動更是如此!
肌肉的阻力訓練(無氧),能有 RM 、組數、訓練量(組數*次數*負重)、休息間隔等概念與參數,來判斷訓練強度(intensity)。相對的有氧運動,也有 VO2(攝氧量)、HR(心律)、RPE(自覺強度)可作為依據,但攝氧量需要精密儀器,自覺強度又太主觀,所以建議以心律(HR 或 HRR)作為衡量標準!
一、HR(心律)
HR 要高於65%~75%的 HR_max(最大心跳率),並維持30min以上,而 HR_max有兩種估算公式,「HR_max=220-年紀」或「HR_max=207-0.7年紀」,可以兩種都算算看,取高的數值來做標準。舉例來說一個20歲的大學生,HR_max大概為200或193。他的有氧運動建議強度,落在心跳每分鐘140下以上並維持30min。
二、HRR(心備儲率)
所謂的心備儲率,是指 HR_max-HR_rest(靜止心率),以心跳可變化的範圍作為衡量基準,建議有效的有氧訓練,要讓 HR 達到(0.7* HRR + HR_rest)以上並維持一定時間。舉例來說,一個20歲的大學生,HR_max估算為200,靜止心率經過測量,為72,HRR=200-72=128,那他的建議心率就要在(128*0.7+72=161.6)以上,這種算法排除了靜止心率被打折計算,所以標準會較高,訓練強度也會比以 HR 直接計算更扎實。
當然每次訓練都要測量自己的心率是否達到標準,是一件很累很繁瑣的事情,所以在前幾次的訓練,確認過自己的心率以後,後續可以以 REP(自覺強度)作為判准,當覺得跑步機/自己跑步的速度太輕鬆,就可以加快,直到覺得自覺強度跟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一樣累、一樣喘。
◎關於新手怎麼入門
對於還沒有重訓的習慣的人,隨便訓練都會有大幅的進度(蜜月期),所以重點在於 一、養成運動習慣 二、避免受傷。等到熟悉動作了再來做 Measuring(測RM)。
對於新手(我自己的判準是接觸重訓不到一個月),直接測 1RM 是非常危險,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一來身體動作不夠熟悉,可能會有嚴重代償或肌肉拉傷的風險,二來再有代償的機制下,測出來的 1RM 也不是該肌群真實的 1RM,直接照著這個假的「1RM」估算出來的強度,可能都是超過你身體能力的,反而會阻礙你在各種動作所需要掌握的「感受度」(牽涉肌肉發力的神經連結與控制...)。
但新手可能會問,那怎麼判斷自己該舉多重?還是老話一句,新手隨便練隨便進步,重點在培養習慣!如果真的想估算,可以參考 RM 換算表(去google!),但換算法一定會有誤差,誤差大小隨著輸入的RM數越高而越大,比如20RM去換算的誤差,一定大於用10RM去換算!
作者: s104 (s104)   2019-06-27 00:34:00
大致把摘要打完了,頂多之後有空再標色畫重點...講師在QA有示範怎麼排重訓菜單,但那部份不好呈現,有需要找我或有經驗的學長姐討論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