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http://weedyc.pixnet.net/blog/post/18533568
發生
一般認為,拼圖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760年代,
英國某個專門製造地圖的人–約翰.史皮爾斯布里((John Spilsbury),
史皮爾斯布里首先把地圖黏貼到硬木頭上,
再延著地圖上國家的邊界切割木版,
每一塊代表一個國家,並應用在地理科的教學上。
從此,這個「被解剖的地圖」就成為了很成功的教學道具。
直到1820年代,拼圖仍被用作教學的工具。
歷程
拼圖遊戲和許多事物一樣,也是由簡而繁。
最早的拼圖,圖形輪廓非常單純。
到了19世紀,拼圖引起注意後,
再加上印刷的進步和印模壓力充的發展,
這頊遊戲也就更加多采多姿了。
早期的拼圖密合品質較差,
一不小心,十多日的苦拼可能毀於一旦,
直到西元1840年,法國和德國才出現緊密相扣的拼圖。
台灣追隨潮流的速度向來不落人後的。
初期台灣的拼圖是以小型的拼圖玩具為主,
一般只有在兒童玩具部才看得到。
一直到西元1980年左右,德日等國印製精美的拼圖大量進口後,
才逐漸走進成人市場,並慢慢掀起風潮,到1990年達到最高峰。
在拼圖發明230年後,拼圖的發展已經是當初發明者所始意料未及的。
兒童的拼圖從原本教育上的功能,擴展到娛樂方面。
然而,最大的突破該是在近一世紀,
成人也逐漸接受了拼圖,並在1908年左右,
成為一個高度發展的風潮且持續進展中。
因為當時木製拼圖一次只能切割一片,所以相對地價格也很昂貴。
一盒500片的拼圖要花費$5(1908年),
遠超過當時一般一個月只賺 $50 工人的負擔。
然而,雖然如此,拼圖仍是上流社會新興的一種娛樂。
用硬紙板製的拼圖(cardboard ppuzzle)首先出現在1800年左右,
但在20世紀仍是木製拼圖主宰著整個市場。
這是因為當時的製造業者企圖說服消費者:
不要被廉價卻劣質的硬紙板拼圖所誘惑;
當然這也是因為木製拼圖的利潤較高。
隨著 1929 年經濟大恐慌的來臨,
拼圖提供給成人市場的娛樂並未因此消退,
在 1933 年每週仍可有千萬元的銷售金額。
在當時經濟蕭條的年代,
拼圖似乎提供了人們暫時逃離了現時的困境,
在那個失業率上升25%的大時代中,
藉由腦力激盪後完成的拼圖,
帶給玩拼圖的人一絲絲難得的成就感。
也因為所得的減少,拼圖之類的室內娛樂並不須要花太多金錢,
成為一般家庭的休閒活動。
此外,當然的,拼圖也是「可回收的」,
一個人玩過後再打散,就可以再給另一個人玩。
另一個重大的發展就是廉價硬紙板的大量生產,
使得製造業者可以較容易切割拼圖,
且硬紙板製的拼圖變得愈來愈複雜、困難,也就愈吸引人。
同時,在1932年中,流行起以拼圖為廣告的工具,
例如:購買牙刷、手電筒或其他商品即會附贈免費拼圖。
為了使消費者記住商品的名稱,
有什麼比讓顧客花上數小時拼裝一個產品的圖片更好的方法?
1932年秋天,出現了一個新奇的概念:
「當週拼圖」(Jig of the Week),
每週三可以在書報攤買到,只要$0.25。
當時的人都希望趕快買到,成為朋友中第一個拼出來的人。
隨著免費的廣告拼圖、低價的每週拼圖,
手工的木製拼圖愈來愈難留住他們的顧客。
但高品質的木製拼圖還是有些忠實的顧客不在乎較高的價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製拼圖逐漸走下坡。
因為木製拼圖須要花很多時間切割,
然而高漲的工資,使得售價上升,生意下降,
所以木製拼圖也一家家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