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littlekang1 看板 #1DykgfSD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3094&page.currentPage=2
挑戰自己 勇於嘗新
2011-05 天下雜誌 473期 作者:洪蘭
凡事總要試了才知道會不會成功,即使失敗,也有做過的體會。
避開因循苟且的老路,才能大膽創新。
聽了倒立先生黃明正的演講後,心中很是感動。
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身無分文,卻敢去作夢,想要用倒立走遍全世界。
他聰明的地方是,懂得用自己的強項去賺錢,完成夢想。
他用倒立去街頭賣藝,雖然賺的錢很少,但是持之以恆,必能達到目的。
那麼為什麼不用其它比較快的賺錢方式來圓夢呢?
因為生活是每一天都在過,人固然可以為了達到目的而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
但是那樣的日子會過得不快樂。
時間久了,人就會開始質疑是否值得這樣做。
一質疑,信心動搖,最後就放棄了。
所以黃明正是睿智的,用正回饋所累積出來的能量不是物理公式所能估算的,
它還包括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心靈喜悅的能量。
他說,不論什麼事,世界上潑冷水的人都比鼓勵的人多,
有八○%的人會提出各種理由,勸你不要做。
但沒有去試,怎麼知道不行呢?
就算做不成,至少做過了也甘心。
躺在安寧病房的人都不是後悔自己「做了」什麼,而是後悔自己「沒做」什麼。
蘇格蘭諷刺作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說,
「生命的悲劇不在人們受到了多少苦,而在人們錯過了什麼。」
黃明正挫折的是,申請文建會補助時,他既非舞蹈又非戲劇,無法歸類,
最後申請被駁回。
這使我想起以前念法律時,老師勸我們熟記判例,
「援例」最不會出錯。的確,「援例」最安全,但援例不會創新,
那不是做事情的態度。
心理學上有個有名的實驗:
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頂上掛著一串香蕉,
第一隻猴子想爬上去拿時,就會有巨大的水柱把牠沖下去,其他猴子同時遭殃。
這是連坐法,一隻犯錯,全體受罰。
幾次以後,再有猴子想去拿,別的猴子就會把牠拖下來、揍牠,叫牠不要做害群之馬。
等全部猴子都不敢再去拿香蕉後,實驗者開始每天抓一隻舊的猴子出來,
換一隻新的進去。
新猴子進來,看到籠子頂上有串香蕉,便很自然地要爬上去拿,
這時其餘的四隻猴子就會合力教訓牠。
第二天,實驗者又放一隻新猴子進去。
如此這般,到第五天,全部猴子都換新了。
籠子裡的猴子沒有一隻淋過水,但每一隻都知道不能去碰香蕉。
終於,有猴子忍不住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去吃香蕉?」其他猴子齊聲說,
「不知道,反正不能吃就對了。」
這是個意義深遠的實驗。「援例」使公務員不易出錯,但也讓政府老化,
阻礙社會進步,大家等因奉此地過一生。
壯志是很容易消沉的。
老地圖找不到新航線,停在港口的船總是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公務員無例可援時,不妨去看《天下雜誌》出版的《芬蘭的一百個社會創新》。
書中的例子會告訴你,只要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去做就對了。
芬蘭就是這樣起來的。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