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養心太極導引
太極名師 熊衛
曹麗蕙
打破「拳」的框架,創立了太極導引
他,曾獲第九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中華武藝獎。
他,是李安電影「推手」武術指導張仲仁的恩師。
他,獨創的「太極導引」啟發了「雲門舞集」知名舞作「水月」。
他,是國寶級大師熊衛,透過太極,他體悟了中國古老身體文化,也落實了老子的生命哲
理。
飽讀詩書,時常引經據典的熊衛,訪談時,不僅展現儒者般的睿智風範,述說起太
極與修心之道時,更流露其道家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深厚涵養;然,當他起身,示範太
極導引的動作時,這位年事已高的82歲武學大師,以矯捷穩健的身手,證明了太極果真是
內外兼修的養生運動。
破除「拳」框 內外合一
年少時身體孱弱,使得熊衛無法學習虎虎生風的拳法,他總是自我調侃:「我沒本錢學硬
的功夫,只好學這既靜且柔的太極拳。」或許是塞翁失馬,熊衛在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法中
,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武學歸宿。 深受太極名師李壽籛啟蒙的熊衛,在習得陳派、楊派、
郝派各家太極拳精華後,卻開始對太極拳產生疑惑:「『拳』是用來打人的,會使人興起
爭強好勝之心。但太極功法是要習者修心養性、身心放鬆,怎能練『打人的拳』呢?」
這一問,開啟了他創新之路。從老子《道德經》中汲取、反芻了許多思想、觀念後,熊衛
決定暫時先將「拳」的框架拿掉,因而發展出「太極導引」。 他總愛打個比方解釋:「
若把一個盛滿水的木桶,投入大海中,沒有把木桶打破,桶內的水是無用的。唯有打開木
桶的侷限,桶內的水,才能與浩瀚的大海合而為一,吸收大海遼闊無窮的能量,達到天人
合一的境界。」熊衛表示,「拳」就是木桶,當他把「拳」的框架去除後,就可以悠遊於
中國文化的無邊大洋中。「因此,當一個人先練太極導引,再回頭練太極拳,就不易產生
爭強鬥狠之心,境界與層次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旋轉而後鬆 啟動生命能量
太極導引是脫源於中國傳統道家「陰陽更生」的旋轉原理,擷取太極拳的動作精華,配合
養生功法中以「後天之氣」培養「先天之氣」的導引方式,運用「圓」的無限運轉可能,
而帶動出最大、最深的人體運動量,以求達到通體鬆柔、氣機鼓盪、柔中寓剛、極柔極剛
的境界。
熊衛表示,太極導引的原理,就是「旋轉」。大至宇宙星體、小至植物生長,莫不因旋
轉而獲得能量,即所謂「天無旋則毀,地無旋則墜,人無旋則枯」。人體透過旋轉扭絞、
絞緊鬆馳,能鬆開全身筋脈,在漸進中,逐層深入,自淺的肌膚層透到深的肌膚層,由筋
骨而擴及臟腑,讓內臟也可深入按摩,增加動能,並達到運動之效。
他再進一步解釋:「人體有眾多微血管擔任運輸氣血的工作,若身體動
作僅直來直往,只會動到幾條微血管,但旋轉可以讓人體發展更大的空間,讓更多微血管
參與運輸交通工作。」他笑說:「直來直往無陰陽,旋轉才能讓陰陽互動,產生能量。就
像要將毛巾擰乾,是要一左一右的扭轉,才能擰出水來。」
清靜甚於躁動
除了養生之外,太極導引更是一項兼顧修心的運動。大半輩子投身老子哲學與中國古籍文
化的熊衛,傾其生命咀嚼聖哲思想,而太極導引在某一程度上,是他將老子修身哲學用在
太極功法上的心得。 老子的哲學一向是「清靜甚於躁動」,因此練太極導引,首重心定
與養心,每個動作都很慢,是要學生不能有暴躁的心。「人一出生,就是奔向死亡,若每
個人都跑得快、動得快,生命也消耗得快,所以才要想辦法靜心,心靜了,才能以靜制動
,久而久之,消耗就減少了」他沈吟道。 「慢」、「鬆」、「心靜」都是太極導引重要
的心法精髓所在,與修身養性息息相關。衛熊表示,心宰定也,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
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定力,且要「視大猶小,接小如大,等強於弱,處弱若強」
,不可有分別心。
心定,呼吸練氣是關鍵
想要駕馭猿馬般躁動之心,就要在心靜、心定上下功夫,其中呼吸練氣是關鍵,而太極本
身即為重視練氣的氣功。「道從虛無生一氣,並從一氣生陰陽,而我們亦由一呼一吸中產
生了生命的能量。」《莊子.大宗師篇》也寫道:「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意
指,懂得健康養生者,採行深長細勻的腹部呼吸,一般大眾卻是用淺短粗急的胸腔呼吸。
此外,《道德經》第五章指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熊衛
表示,「橐籥」即是現代的風箱,而人體與天地就像風箱一樣,要在一吐一納,一開一闔
深呼吸裡,將體內的廢氣、濁氣、心念雜物清空,不僅心能就此安定下來,身體變成中空
狀態後,繼而能把宇宙的能量、空氣的氧氣引入體內,身體自然健康。
最後,熊衛指出,太極導引不像西方的拳擊,它是朝「慢」的地方走,是往內部精進修
持。他富含深意指出:「唯有慢到十分,才能快到十分。」 他進一步解釋:「快,是由
慢而來。此即靜的時候,和風細雨,當能量慢慢蓄積豐沛後,而後能雷霆萬鈞。要先穩紮
穩打、慢慢苦練基本功夫,修持久了,一旦有機會施展時,就能一鳴驚人。」 他笑說:
「練太極導引時,不要有時空的概念,我活在當下,我就是我,當能領略其中真意,會發
現一切都是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