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6695&art_id=381998
國際激盪 台灣社企校園內萌芽
2014-09-23 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周美惠
從英美到台灣 社企種子撒下在英美,在台灣,大學校園已成培養社會創新、社企種子的
園地,強調跨領域及實作。圖為史丹佛大學學生自由討論,該校d.school(設計學院)已
是創新設計聖地。 記者楊萬雲/攝影
知名社企「擁抱(Embrace)」誕生於美國史丹佛大學「極端負擔設計」課,創辦「擁抱
」的台灣留學生陳姿諭至今感謝:「因為那堂課,才有機會跨領域和工程、環境科學、醫
療科技等科系學生合作,才能研發平價嬰兒保溫袋。」在歐美,大學已成培養社會創新、
社會企業種子的必要沃土。
在「擁抱」外,太陽能燈具公司d. light、千元洗衣機公司GiraDora、發明可邊踢邊儲電
足球的「非特許遊戲」公司等,也都來自各校工程、設計課。這些課程一開始就設定要學
生設計產品解決社會問題,實際做出產品,並大規模市場化。
台大 課程中誕生三社企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陳東升兩年前接受學生的挑戰:社會系在指出、批評社會問題後,要
怎麼解決問題?他於是開設「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課程,要求學生分組成立組織
,解決社會問題,並自負盈虧。
如今從課程中誕生三家社會企業,在校園外開枝散葉:共享空間「好伴」、鼓勵都市農耕
的「饗耕」、推廣糧食教育的「和和生活料理廳」。這是他對學生挑戰的回應。
建立商業模式、接受市場考驗,在校園之內就開始。
在台灣,大學社企教育分為兩軸線:一從管理學出發,運用商業邏輯;一從社會學出發,
關心社會福利、強調互助的社區/社會經濟。兩種理路雖可互補,卻少見理工、醫學師生
參與。
台大創意創業學程主任李吉仁指出,缺乏科際整合的社企創新教育,使得許多學生雖有熱
情,但缺乏技術,無法用產品解決問題。
跨領域研究 台灣還欠缺
「跨領域教育與研究,在台灣是弱勢。」李吉仁指出,諸如史丹佛等課程強調商、工、設
計等學院合作,一方面是因校方鼓勵,一方面也因許多參與者是資深教授,無升等壓力。
而在台灣,教師考評講究個人績效及產出,合作者若越多,分配到的積點越少,讓許多教
授對跨領域卻步;再加上跨領域研究或教育,都須花長時間準備,又欠缺教學資源,造成
各學術社群各自林立。
創投不捧場 學生難創業
李吉仁指出,國內創投公司根本看不上學生團隊,學生點子無以為繼。他期待近來由產業
界成立、可支持三百隊的一億五千萬元「台大鑽石種子基金」,未來能有社企贏得;也希
望鼓勵學生創業的「台大車庫計畫」,能有更多社企加入,讓業師傳承經驗。
深耕社企多年的輔大,近年積極與國際連線。目前輔大已與同屬耶穌會的聖塔克拉拉大學
科學、科技及社會中心簽約,將引入該中心著名的社企育成機構「全球社會利益組織」(
GSBI),並與香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輪流舉辦培訓,打造大中華區GSBI。
今年九月起,南台灣的中山大學開設社企學程,也向教育部提案通過「創新創業扎根計畫
」,將在兩年內培育十個創業團隊及三家以上公司。
雖然產品攻進市場是不少社企夢想,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仍深信從商管角度外思考社企
的必要性,「這樣分析路徑比較深刻」。社企避免傳統非營利組織靠政府補助或募捐造成
的自主性、穩定性問題。「社會系除了挑戰體制做社運,也該培養做長期建設改革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