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了這個系列文,察覺大風向與我自己所想的不一樣,因此想提供不同的觀
點,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討論。系列文中以此篇提及面相較多,因此我主要回
應此篇。
※ 引述《ck520702002 (ck520702002)》之銘言:
: 「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表示,過去常發生學生選課「太甜」,專挑好過、給分
: 高的課,而不是真心想學習才選;或A系學生統統選B系的課來修,還有研究
: 生選的課和未來研究主題無關,浪費時間。大學生雖已自主,卻常做出不成
: 熟的決定,選課只挑輕鬆、易拿高分的課,家長最後也是怪老師;這項決議
: 希望製造學生和導師見面的機會,提供學生學習及未來規畫。」
我不確定這段莊榮輝教務長的引述是否確實,在此先提供當天的會議記錄。然而,
儘管我站在贊成此政策制定方的立場,我不認為去防堵學生選又涼又甜的課程是此
政策的首要、甚至唯一目的;相對地,能夠提供學生和導師討論生涯規劃的機會,
同時讓學生對於自己的生涯規劃再度省思一次,是我認為這項政策的優點。
《國立臺灣大學 103 學年度第1 學期第1 次教務會議紀錄》
全文連結:http://ppt.cc/7jN8
※ 引述《peterchen33 (NTUMENash)》之銘言:(未全文引述)
第四案 "有關學生選課結果是否須經導師簽證"
節錄相關內文
"乙案:
開放系所學位學程自行決定學生選課結果須經導師簽證,
請擬採行者先與導師及學生溝通,取得共識,
並由系所學位學程自行列印學生選課結果紙本,
送請導師簽證後由系所學位學程存查,
導師簽證為備查性質,不影響學生選課效力。
經投票表決採乙案 (58:9)。
註:此篇(#1KMHueKr)有對於「系所學位學程」一詞提出質疑,經版友 Chhtaiwan
解釋,並由紀錄中下文可得知「(學)系所學位學程」是指全校各學系、各所、
各學位學程,並非單指學位學程。
: 先來討論選課太涼太甜的問題。撇開必修和選修不說,從最常發生這種問題
: 的通識課來看,如果只有想選涼課的同學卻沒有這些課,今天又怎麼會有這
: 些問題呢?臺大的教師評鑑制度在淘汰不適任教師以及增進教學品質上真的
: 做到了這些努力嗎?常聽到的結果是學生申訴後,得到一封教務長表示:"教
: 授本人自我感覺良好”的信,從此沒有下文。臺大在監督教育品質上,難辭
: 其咎。
首先,先假設導師會認真與學生討論課表安排,我不認為通識課程會是主要的討論
重點,畢竟老師不是通識課程領域的專家。在這樣的政策下,導師所應盡的職責在
於針對本科的課程順序安排給予建議,儘管沒有一個老師能對於該科系所的所有課
程盡數了解,但是身為聞道先於學生的導師,總是能夠提供學生沒有仔細考慮過的
狀況,或是推薦相關的人選作為進一步的諮詢對象,對於學生應該不全然是壞處。
以我自身經驗為例,生科系到大二之後,頂多一學期一門必修(帶)課程,其餘的課
程需要透過群組必修裡面選擇(例如在數門相近領域的課程中,四選一作為必修)。
在這種選擇過多的狀況下,如果能在學期開始前與導師討論該學期、甚至往後的課
程安排,將會非常有幫助。
另一方面,原PO提及的教師評鑑制度應該尚有不足之處,我自己也未能提出比較適
當的課程評鑑或是教師淘汰機制,但我認為此不足尚不影響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
: 再來從需求面來說,身為一個學生,如果不是為了滿足畢業門檻,畢業前一
: 定要修到18學分的指定通識,又有哪些學生真的願意浪費自己寶貴的青春及
: 學費在這些對自己沒有意義的課堂上?對那些無論如何都只想混畢業的同學
: 來說,這樣的設計就會讓他們更勤奮上課嗎?而製造導師和學生見面的機會
: ,難道是要教授還要去搜尋哪些課又涼又甜、然後不准學生修嗎
關於畢業門檻,又是另外一項議題。這項議題的問題根源主要是因為教育部的硬性
規定。臺灣大學歷來從國家拿到龐大的資金補助(又如五年五百億的金費),要這所
學校完全不甩教育部的規定有點說不過去。但是,不代表老師們也認同這樣的體制
,有許多老師都有意識到學生畢業學分數過多的狀況,直接或間接導致學習成效不
佳,而力求改變。土木系的謝尚賢教授便有嘗試從體制內著手,調整一門課的上課
時間,由鬆散的十八周變更成密集的四、五周,來提升教學品質。若要從體制上做
改變,恐怕只能痴痴地指望中央機關官員們哪天突然開竅了。
: 說說A系的同學統統選B系的課來修好了,這位同學看起來志向明確、相當清
: 楚自己需要什麼,充其量犯的”錯"不過就是高中選錯了科系,而我們卻因為
: 這個”錯”而限制了他向外學習的權利,不是讓他只能繼續錯下去嗎?
我不否認身邊許多人在大學階段便十分地獨立,能夠對於人生的志向做出明確的判
斷。但是,同時身邊有著更多到了大三、大四,甚至於念到研究所的人,仍然對於
自己的未來充滿徬徨,而我自己本身也屬於這後者。許多對於「要不要繼續留在這
行?」會有疑問的人,有可能是在讀了幾年的書之後,或是與許多學長姐談論,發
現與自己的興趣不合。而今,這個制度下提供了在你所就讀的學系這「混了」少說
十年的導師,並且還強制導師要來跟你做討論,這樣的結果是全然的壞處嗎?假如
導師提供了關於本行,你所不知道的一面,進而重新點燃了你的興趣,豈不是少走
了出外闖蕩的那一圈。假如你心意已決,既然能夠說服的了自己,又怎會擔心無法
讓導師明白呢?更何況站在導師的立場,若你是大學生,你要不要轉系其實和他沒
有太多的利益關係,又何必千方百計地阻止你?的確,假如你是研究生,「要不要
讓導師知道你有意轉行?」這件事情十之八九會造成師生之間的緊張,因此還有待
大家提供各方面的看法。
此段的小結,我認為對於大學生來說,這個制度會是多一個討論人選的福利,而不
是限制。研究生則會有師生間利益的關係,尚待討論。
: 在我接觸的臺大教授裡,教授們都是很願意提供學生幫助、指引,也很熱心
: 提供自己的人脈、資源。學生和導師之間的關係不密切,學生的確是要付很
: 大的責任。但導師依舊不可能在所有領域裡都是專家,我認為,若能提供學
: 生感興趣領域完善、專業的諮詢服務,會遠比強迫學生和導師討論一個不熟
: 悉的領域來的恰當。更何況臺大還希望導師能藉此否定同學的選課權利。
「學生與導師之間的互動,僅止於吃導生宴。」我想這已經成為台大(甚至全台)跨
科系、跨級別、行之有年的風氣。這樣風氣的其中一個可能弊病是,當學生想要去
找導師談生涯規劃時,會遲疑「需不需要這麼費工夫?」,而不會視為理所當然,
甚至會出現覺得「去找導師好丟臉喔~」的心態,而不會意識到導師導生間的彼此
溝通、理解,才是應當初設立導師制度的初衷。姑且先不論此風氣需不需要被改變
,但我認為一個新制度的設立,是有機會改變現有風氣的,而且此制度的目的之一
也是希望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財主」和「食客」的關係轉變成「導師」和「
導生」的關係,我期待真的能看見這樣的轉變。
原PO提到學校應提供學生感興趣領域完善、專業的諮詢服務,然而光是大學部
16000多人,彼此感興趣的領域想必不盡相同,是否要找出16000多位的專家學者來
提供諮詢服務嗎?而本科系上的教授們,專業程度會比不上不知從何而來的「專家
學者」嗎?確實本科系中也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子領域,而一入學所分配到的導師
又未必是自己有興趣的子領域,因此我提出一個假設情況──「讓學生每(半)年可
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導師」,或許就可以較有效地解決原PO提出的問題。然而,
這樣的做法實行上要同時考慮供需平衡的可能性,若是有一位老師非常熱門,導致
平均分給每位導生的心力被稀釋掉,那麼豈不是失去原本的用意?
至於「臺大還希望導師能藉此否定同學的選課權利」,我抱持保留態度。紀錄上載
明的是「...送請導師簽證後由系所學位學程存查,導師簽證為備查性質,不影響
學生選課效力。」
不過這仍舊衍生出一項問題,在於實施上的效果。任何一項制度都是人去執行的,
就算一個再好的制度,也總是有辦法被「人」搞得很糟。因此我會質疑新聞稿中「
為了防堵」而提出此制度的目的性。假如單純地以補破網的心態對付學生,治標不
治本,那麼這個制度也會被完成一個爛制度。因此,希望學生代表能夠有效地監督
,同學們也要適時的給予壓力。
: 我認為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臺大想要培養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跨領域的通才,增進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這樣的理念並沒有不好。事實上
: 哈佛、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都佔了畢業學分的25%-35%不等(芝大還算是研
: 究型大學)。學校能有自己的理念是好事,但不能在實行上打自己嘴巴。臺大
: 要求學生修習18學分的通識教育時,卻沒有同時監督好通識教育的品質;教
: 務長認為A系學生統統選B系的課來修是浪費時間,卻又說希望學生能懂得未
: 來規劃和學習。臺大真的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嗎?
關於通識教育,我在第一段有表達我的立場。
: 從我們的教育,就可以發現臺灣人面對問題的時候,常常看不到問題背後的
: 問題,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不去質疑這樣的制度是否合理。我深信臺
: 大立意良善,也深愛這所學校,但許多問題不是”立意良善"四個字就能輕
: 鬆帶過,而我也不認為這是一所自稱世界百大的大學該做的事。
根據我粗淺的觀察,學生對於此議題的爭議點主要在於「選課自由度」的限縮。
選課的自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大學才擁有的東西。可是我們的選課自由應該要
無限上綱嗎?完全不需要任何監督機制?確實,我們學費是自己(父母)繳的,貌似
這項自由合情合理。然而,國家花了大筆的納稅錢,投資在我們「全臺第一首府」
的臺大,儘管當初考上臺大或許並沒有抱持這個期望,我們也不能否認享受了這個
天上掉下來的大餅,那麼我們專挑好過的課、可以翹課的課,是否能夠無愧於全台
繳納稅金的人們?更何況就我目前所知,這個制度中老師提供的主要是建議的角色
,尚未到監督、審核的程度。
如今我們上了大學,開始有了自由選課的權力,然而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打從
小一到高三,我們從來沒有被賦予太多的選擇機會,平時課表都是按表操課;能夠
考上台大的大家,在選高中階段或許也沒有經過太多的選擇;高一下的選組,大多
數的人也只有一二三類組可以選。在這種成長背景下,大一獲得了異常自由的選擇
權力,能善加利用的又有多少?基於這個理由,我認為其實「學生選課結果經由導
師簽證」的這項新政策,相較於全校所有學生,更適合大一、大二的低年級學生,
作為從幾乎沒有選擇權的高中階段,到選項繁多的大一大二階段,一個過渡的輔助
機制。高年級的同學,理應要有責任與擔當自己負責選擇的結果。至於研究所學生
與老師的關係,相較大學生更近似於雇傭關係,則應盡量避免權利義務上的衝突。
至於最根本的原因,其實也不全然在於我們這群學生身上,而部分來自「並未讓提
供我們擁有選擇機會」的這個社會。若要試圖解決這道難題,這項新政策恐怕無法
根治,然而好歹有做到亡羊補牢之意。
最後,我稍微整理一下我提過的、或是我想補充的,從各種立場看到的利弊。有些
並未證實,有些僅為個人經驗預測,並不全然是事實,歡迎各位批評指教,也希望
有興趣的同學繼續做追蹤。
─────────────────────────────────────
立場 │ 利 │ 弊
─────────────────────────────────────
│1. 可能避免學生修甜、涼課(姑且│1. 增加行政上的繁瑣
學校 │ 放在對學校有利) │2. 可能未能落實初衷,徒然消耗資
│2. 增進師生關係 │ 源
─────────────────────────────────────
導師 │1. 增加與學生互動 │1. 變相的加班
│ │2. 可能造成老師之間的嫌隙
─────────────────────────────────────
│1. 免費的諮詢機會 │1. 選課自由度下降
│2. 學習如何做出選擇(尤指低年 │
大學部 │ 級) │
│3. 明顯增加與老師互動(與研究生│
│ 狀況做區別) │
─────────────────────────────────────
│1. 免費的諮詢機會 │1. 選課自由度下降
研究生 │ │2. 希望修本科外課程時,較有可能
│ │ 受到阻撓,導致緊張關係
─────────────────────────────────────
社會 │1. 納稅錢被較有效地使用 │
─────────────────────────────────────
整體利弊程度而言,我認為 Z>B。然而若可以細分,這項新制度較適用於大學部低年
級學生,高年級同學其次,研究生不太適用。
p.s. 其實我認識原PO,也覺得原PO前陣子向學校爭取自身權益的諸多想法與實際舉動
讓我很敬佩。然而可惜在這個議題上,我選擇了與你不相同的立場,希望能進一
步討論。
台大 生科五 黃怡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