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運動空間的衝突背後:從台大新體談起

作者: wearytolove (奪真書生A.W.)   2015-02-03 06:34:59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202/553019/
運動空間的衝突背後:從台大新體談起
2015年02月02日14:59
文/練聿修(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
在PTT上的NTU板搜尋關鍵字,像是球場、體育館或新體等等,搜出來的文章,除了遺失或
拾獲物品外,被拿出來討論「大案」,多半是哪個球場要維修、哪個球場有似乎不該發生
的事情、新體又接了哪個校外活動或被人抗議。在這之中,除了學生會發布的會議記錄或
協調結果,其他的聲音多半就留在網路上或球場中。我們的運動空間到底「長」成什麼樣
子,或是在誰的意圖下長成這個樣子,蘊藏了這麼多被拿出來討論的衝突?對台大學生來
說,運動空間確實在你我身旁(你總是要修完四個學分),很多同學也經常使用這些運動
空間(不然哪來這麼多衝突),但是卻沒有人說的清楚,台大的運動空間是怎樣一回事。
當然,本文不打算誇下海口、討論台大所有的運動場館設施,那樣很有可能會落入粗糙、
零散的書寫,變成單純的訪談資料整理或是一篇論文。我將會專注在目前相關資料最多的
綜合體育館,緊抓其中體育、休閒、商業三種主要功能如何被擺置與分配。最後,本文想
嘗試說明的是綜合體育館如何做為一個特定立場下的典範,反映了規劃空間與實踐空間的
巨大落差,而那些我們所熟知的衝突,則是空間中矛盾與壓迫的體現。
「史前」的台大運動空間
想討論運動空間長成什麼樣子,當然必須先看看它成長的過程;但是很可惜的是,相關的
記錄、書寫並不是太多,因此在進入正題前,這邊先花一些篇幅回顧一下。目前台灣大學
運動空間的相關撰寫,主要可見於〈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除此之外,〈台
大意識報〉在2012到2014連續三年,都各有一篇相關報導。最後,台大體育室在1987、
2003年的兩份出版品則提供了部分正式的會議記錄、規劃和地圖;但是弔詭的是,即便是
體育室的老師們多半也不清楚這兩份文件的出版來由,甚至根本不知道這兩份出版品。
可以確定的是,台灣大學的運動場地由來以久,至少在一九四五年的美軍航照圖中就可以
清楚辨識出校總區操場的輪廓,當時現今校區範圍內仍有大量空地,操場周邊並無建築物
;在校史稿或一些校隊的紀念冊上,也有零星散落的照片。早在民國1975年,即有社會人
士、附近居民建言,希望台大校方能在教學之餘開放運動場地供一般民眾使用;當時台北
市民對休閒空間的需求逐漸浮現,但是在幾十年失控的發展下台北市區幾乎只剩校園能提
供運動場地。在稍後的1979年,教育部也行文各大專院校,要求各校「盡可能對民眾開放
」;隨後在各校的反彈下增加如「不影響教學」、「不影響校內活動」等原則。
在校內規劃部分,目前能追溯到最早的運動場地規劃記錄,是前面提到的1987年「七十六
學年度體育計畫實施大綱」,包括總則以及為了收費而獨立建制的游泳池及網球場;直到
現今的管理辦法中,此二者均保持特殊地位,且被視為重要收支獨立討論。在這個階段,
台大校園運動空間開始被明確地管理,各運動場的數量、分布、使用狀態開始被明確界定
,並且著手進行未來規劃,相關學術文獻越來越多(這也和體育師資結構轉變有關)。換
句話說,到此為止台大校園的運動空間終於逐漸脫離了「史前時代」。
這邊我們可以下一個小結,在台大運動空間的「史前時代」,各場館設備的治理和我們現
在所熟知的運動空間有著不小的差異,至少校內課程活動為主和非營利的部份和現在明顯
不同,運動空間治理的決策形成過程也單純得多,在那個「不民主」的年代,運動空間顯
然也用不著太多民主。這是一個封閉的運動空間,規劃者說一不二,但很可惜的是因為資
料欠缺,我們很難知道規劃的空間和實踐下的空間有何衝突──也就是,接下來要討論的
主題。
新體:運動的商業空間
一九九零年代,隨著台灣整體社會的劇烈變動,兩項政策上路徹底改變了台大校園運動空
間所處在的社會條件。首先,我國從公務機關開始,逐步實施「周休二日制」,社會大眾
對公共休閒空間需求大增,其中包括各級校園運動場地。因此,當時即有大量研究從制度
面討論校園運動空間議題,試圖透過規章制訂、管理規劃著手,解決對內教學與對外開放
的衝突。此外,《大學法》的重大轉向在一九九零年代同樣的劇烈影響校園運動空間,當
時教育部建議各大學透過「校務基金」維持並擴張財務;隨後體委會的研究更直接指出,
當時各校園運動場館設備不應以「中度使用」(三成到六成)為滿足,應以「高度開放」
做為設計、規劃的目標,校園體育場館應積極向民間開放,追求高度使用以達最大效率。
而新建的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即是此思路下的產物,做為全台第一個自負盈虧,甚至挹注
校務基金的大型綜合體育館,「台大新體」落成以來一直都是運動研究重要題材、也經常
被視為運動管理典範(例如,馬英九擔任市長後推動各區市民運動中心,各項收費標準就
是以新體為參考標準)。通稱「新體」的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不僅在硬體設備上先進,
更因為其經營管理模式形構出的空間商品化,將教育、運動、商業結合在同一棟建築,而
被國內學者、管理機構視為未來各大學運動場館可期的發展方向。它提供的,是從建築設
計、營運規劃、公關行銷的典範。
在新體落成之初,曾一度面臨營運經費短缺的困境,當時的解決之道是推動企業、運動組
織與其他民眾的募款企劃,名為「紮根計畫」;在這項計畫中,指名道姓點出大型企業、
媒體、職業球隊、運動廠商將會是主要對話對象,校內師生中只扮演了園遊會人力的角色
。又,台大現行的體育場地主管單位是場管委員會,其中又分為戶外場地和體育館;在體
育館的營運委員會中,除了校方代表「五長」(如學務長、教務長等)、體育室老師和學
生會外,還有所謂的「業師」,也就是擅長經營、行銷、管理的研究者或業界人士。最後
,新體經營管理模式所造就的空間商品化,更直接的證據是在相關學術論著中,例如有學
術論文中建議體育館主球場每年應對外開放215天、多功能球場應對外開放91天;其他的
期刊文獻中,多半也是營運成本或顧客滿意度的研究。簡單來說,新體的情況是被研究者
當成商業場域、而研究者經常也是管理者 [1]。但是,這個將教育、體育和商業結合的規
劃並沒有讓各方滿意,儘管負責管理的體育室一再宣稱商業是支撐另外兩種活動的必須,
但將商業活動視為一種壓迫的批評層出不窮。做為一個運動的商業空間,實際運作之下的
新體可能和研究者、管理者們想的不太一樣。
含混不清的新體議題
稍微回顧一下,可以發現學生們針對新體的批評多到令人髮指。首先,台大學生可能終其
大學生涯都不會有太多機會使用體育館中的主球場或多功能球場,這點甚至已嚴重到被視
為無可奈何了,畢竟對管理單位來說,在成本考量下,太多課程使用可是會增加「維護支
出」的!此外,課外在新體租借場地辦活動,也是困難重重,儘管體育室一再表示「學生
優先,搶不到場可能是因為學生團體也太多了」;就算借到場地,也可能發生各種慘案而
「被取消」租借,這些慘案的發生也幾乎都是類似的模式:借好場地後過幾天才被通知「
已經」沒場了;甚至還有沒被通知、查詢之後才發現「已經」被大型活動借走。而這些慘
案中鬧最大的,可能是2013年台大盃女籃冠軍賽的場地糾紛,因為「溝通發生失誤」而將
場地外借。儘管體育室或場館委員會一再宣稱學生活動優先,也曾在學生會協商下調整場
地租借規定,但是也沒有讓「吃場」慘案從此消失。「吃場」的現象,體現的是那些被結
合在一起的功能──教育、體育、商業,以及其各自代表的使用者──彼此間的衝突,甚
至是商業活動對其他功能的壓迫。透過運動空間商品化,使用者付費確實能讓新體提供更
好的設施和使用經驗,但是「向錢看」的空間競爭,也就此排除了理所當然沒多少資金的
學生團體。建設新體的原意,是提供校內師生在較低成本的情況下取得一些難以取得場地
設備資源,但是隨著商品化的失控,新體反倒是為「另外一群人」所使用。再聚焦一點,
就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搞清楚新體不同使用者間的關係。
除了場地用不到、被吃掉,對外開放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噪音問題,辦活動、特別是演唱
會吵到周邊系所、居民的相關抗議,幾乎從新體開始外借以來就沒有停止過;但是因為演
唱會是新體諸多使用方式中最賺錢的一種,因此不但沒有減少,還一度有改善場館設備、
多接一點的建議。最後,在2014年1月時,因為演唱會噪音問題被附近居民投訴,吃了一
張罰單,隨後才由校方宣布不再外借予演唱會使用;但是噪音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扣除
演唱會,仍有尾牙、大型聚會的噪音問題。噪音問題,說明了新體如何鑲嵌在既有的「物
質性」與「關係性空間」,考量新體的問題不能跳脫它和凝態館、周為民宅距離不到一百
公尺的物理事實,也不能忽視台大與周邊居民既緊密又矛盾重重的關係。
圍繞著新體發生的空間衝突,說穿了就是規劃者和使用者間的巨大落差。對管理者而言,
新體的典範在於以商業行為支撐起一個全台灣最好的體育館,提供運動、教育使用;對校
內師生而言,原本就緊缺的運動空間沒有因新體落成而解決,反而多了大量商業活動,這
個商品化的結果顯然是個令人不舒服的現象。對規劃者來說,它承載了台灣運動管理學術
界的期望,包括做為大學體育館的典範、做為運動中心的典範、做為體育結合商業開發的
典範。對校內師生而言,新體的衝突則是心中矛盾的投射,一方面我們期待室內溫水游泳
池或設備齊全的重訓室,但是眼睜睜看著所剩無幾的校地拿去辦尾牙或佈道大會卻是難以
接受。
而這樣的困境與落差,反映的是對運動空間的社會關係理解不足。如果試圖用金錢流動來
量化呈現新體的收入支出,理所當然,也就看不見不同使用者、甚至非使用者間的關係。
收入支出無法反應代表隊找不到練習場地的困境,無法反應學生社團被校外團體擠出去的
無奈,當然更無法看見那些從沒進過新體的人們如何評述新體。新體的問題從來都不是錢
,校方不可能「放它倒」、做為稀缺的大型活動場地它不可能倒、做為台灣校園運動場館
的指標更不可能放它倒。新體的問題,是我們從來沒有搞清楚那些在運動空間內外運作的
社會關係。
(完整圖文請見地理眼網站)
作者: zxcvbnm9426 (歇斯底里一匹狼)   2015-02-03 16:24:00
推!
作者: RRWANN (R1)   2015-02-03 17:21:00
大推運動地理學神人
作者: melancholy07 (霧雨)   2015-02-03 18:28:00
推好文
作者: RSChiang (鍵盤蒟蒻的RS)   2015-02-03 21:59:00
推好文
作者: IrisTiara (IrisTiara)   2015-02-04 14:41:00
作者: max71912618 (邱豪)   2015-02-05 00:1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