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人文大樓的都審報告書修訂版已經在昨天送入臺北市都發局,如果沒有
意外的話,接下來就是都審大會了!
為了團結文院學生的力量,我們成立了「人文復興青年陣線」,希望能讓社會大眾聽到文
學院的聲音,提供人文大樓最新設計的資訊,並且回應最近許多反對者天馬行空的投書。
以下是我們的成立宣言,敬請各位支持,謝謝大家!
臉書粉絲專頁:http://ppt.cc/xq4k
----------
人文復興青年陣線成立宣言
◎ 成立緣起
我們是一群關心文學院發展的學生,文學院雖然擁有悠久的傳統,卻長期處於臺大校
園政治角力的邊緣,師生權益被犧牲,近來人文大樓一案即可見一斑。現在,此案即將走
完所有規劃的程序,只剩下最後兩個關卡——都市設計審議與文化資產審議。近期反對者
利用各式手段操弄社會輿論、混淆視聽,無視校內民主程序試圖杯葛。是可忍,孰不可忍
?對此,文學院學生決定不再忍讓,團結合作,盡我們所能導正視聽,並打破文學院過去
懦弱退縮的形象,在此宣告「人文復興青年陣線」成立,不再任由謊言以及跳樑小丑宰割
。
◎ 何謂人文復興?
「人文復興」語出「文藝復興」,歐洲中世紀晚期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重新確立了
人的現世價值,也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當道的今日,難以商品
化的人文學科逐漸受到輕視。臺大文學院雖然歷史悠久、作育無數英材,卻也難逃資源短
缺與邊緣化的危機。因此,臺大文學院的學生決定團結一同,以人文大樓一案為始,開啟
臺大校內的「人文復興」。
◎ 眼下的黑暗
臺大文學院共有八系十二所,除了本系的課程以外,每年更需負責近一千門的全校通
識與共同必修,負擔沉重。同時,目前文學院的自有空間僅僅達到法定的55%。即使在資
源短少、空間不足的窘境下,文學院仍致力研究且盡責地承擔校內各項責任。然而目前的
空間狀況堪稱創院以來最窘迫,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五年前人類學、哲學兩系暫時遷至水源校區,該地緊臨永和與臺北的交通要道永福橋
,以及繁忙的汀州路和羅斯福路,交通混亂、車輛往來終日頻繁,往返校總區十分危險、
不便。而建物本身亦屬危樓,搬遷以來天花板、外牆已經四度崩落,嚴重影響師生的人身
安全。
位於總區之系所亦飽受空間問題所苦。日文系暫時使用校史館的部分空間,該建築物
缺乏修繕,壁癌漏水隨處可見。同時,由於空間不足,教師研究室僅二至三坪,放入書藉
之後,連辦公都有問題了,遑論指導學生。而研究生十數人僅能共用一間十坪見方的研究
室,在空間上倍感屈辱。目前日文系空間只達到法定標準的29%,為全臺大空間使用上最
艱困的科系。
為了新建博雅教學大樓,臺文所在原系館小黃樓拆除後,被安排至校園邊隅的國青「
宿舍」中。與住宿生互相干擾,這絕非以成為世界名校為目標的臺大應該有的景觀。
尚處於文學院館舍中的中文、歷史、外文三系,現況也絕非樂觀。建於日治時期的文
學院跟校史館同屬古蹟,任何修繕皆需審慎與高額經費。在修繕經費不足的狀況下,漏水
、破損的狀況不斷。去年更發生了屋頂大漏水的事件,毀損了歷史系老師無數珍貴的書籍
及收藏。
目前,各系所散落四處,導致文學院師生分崩離析。若不盡早解決現在的困境,對未
來的影響實難衡量。另一方面,文學院長久以來於校園資源分配的邊緣,在全臺大師生人
數膨脹數倍的狀況下,近三十年來僅有人文大樓一個新的建案,未來發展路茫茫。
◎ 復興的契機
約莫十年前,在各界的奔走,以及熱心的華碩施崇棠先生贈與臺大文學院一筆專款的
狀況下,文學院期待已久的新建案終於有了眉目。雖然2006-2010年的規畫過程操之過急
、較為粗糙而不被各界所接受,但是自2010年底全案重啟審議開始,校方、文學院師生與
設計者在數十次的會議中討論熱烈,力求在公開透明且合乎民主精神及行政程序的狀況下
,凝聚最大共識,一同改進過去行政上以及規劃上的各項缺失。這樣的討論過程──各方
敞開心胸、互相尊重;表達意見、互相妥協──不正是體現了民主價值與人文精神嗎?
人文大樓預定地位於校門旁,1970年起即為人類、哲學兩系所使用,與校史館、文學
院及對面的戲劇系館連成一氣,「人文帶」焉然成形。人文大樓將位於入口的核心區位,
不僅為順應歷史脈絡下的安排,更以此空間安排強調人文學科在臺大的重要意義。興建人
文大樓不僅是為了處理現前空間的困境,更是復興人文學科的起點。然而空間問題不是單
靠本案就可以解決的。經過多次會議,文院內部亦有在本案建成後於校內尋找第二基地的
共識。可惜的是,近來不少有心人士運用校外的影響力試圖模糊焦點,或主張要先找第二
基地,或主張本案應移地興建。這些方案不但內容荒謬,更是無視多年校內民主討論的進
程與成果,人文精神蕩然無存。
人文復興青年陣線矢志於凝聚文院學生的力量,復興人文學科的發展,並奪回對於人
文精神、謙遜美學的詮釋權,讓文學院的聲音不再處於校園的邊緣。我們將發起行動,要
求校方重視文學院的發展,並實質支持人文大樓興建。校方已經辜負文學院太多,本案是
文學院重回正軌的第一步,未來更須挹注更多資源於人文學科。我們也呼籲校友及社會大
眾更新本案現況,查證後再發言,切莫以舊資訊反對新設計。如果對本案有任何疑慮,歡
迎至文學院或水源校區與我們交換意見,敬請諸位前輩珍視自己的學術名聲以及臺大百年
的歷史責任,與我們一同努力,共許文學院與臺灣大學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