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4歲台大畢業女生 為烏干達小孩做童書

作者: zkowme (zkowme)   2015-06-25 19:59:40
24歲台大畢業女生 為烏干達小孩做童書
by 上下游記者 潘子祁 on 2015 年 06 月 25 日 in 綠生活.旅遊.國際通信
近日台大生募款事件受到熱烈討論,但有一位一樣畢業自台大的24歲女生,正在為須從台
灣起飛、經杜拜轉機16小時的烏干達(Uganda)孩童募資。她是王怡珺,由於參與美國國
際開發署(USAID)計畫而來到烏干達,致力改善當地農民和中盤商環境;她注意到烏干
達雖然有不少故事書,卻沒有一本專門講烏干達地方、部落故事的童書,深深感受到烏干
達的傳統文化正在流失。
為了協助烏干達人重新拾回自己的文化,王怡珺在台灣提出新台幣15萬元的募資計畫,若
募資成功,可望在今年出版2本由當地耆老講述、以英文和烏干達方言雙語並陳的故事書
,送達20所以上的烏干達小學。而整筆經費還將用於成立童書出版社,以招募烏干達當地
的故事寫手,持續不斷以童書的方式創作、保存烏干達文化。
40種方言、10餘種族群,烏干達文化繽紛多彩
烏干達是東非的內陸國家,鄰近國家包括南蘇丹、肯亞、坦尚尼亞、盧安達、剛果,
首都是Kampala;總人口超過3千萬人,若依種族劃分,超過10多種族群,即使是最多數的
人種Buganda,也不到總人口的1/5。
自1962年自英國獨立以來,國內少有戰爭。雖然英文官方語言,但在地方、部落的日常對
話中,仍有高達40種方言仍在使用,可以概略分成西北部Central Sudanic(中部蘇丹語
)語系、北部Nilotic(尼羅河流域)語系、南方Bantu(班圖語)語系。因此無論在人種
、語言、文化、宗教、音樂上,烏干達可以說是十分多采多姿。
目前在烏干達工作的王怡珺說,其實烏干達「並沒有那麼窮。」根據她在國內第三大城市
Mbale生活的經驗,這裡有5所私立學校、到國內各大都市也有「柏油高速公路」,居民也
以政府人員、教職、商人等中產階級為主,不過出了城區、就是連綿阡陌的、黃土土的農
田。
以農立國,但「農民只想溫飽而已,不了解商業化的農耕機制」
在烏干達,多數人以務農為生,依作物來分,可分為種植玉米、matooke(一種地方香蕉
)的糧食作物農,和咖啡、極少量香草的經濟作物農,普遍而言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生活
水平較生產糧食作物的農民高。
「不過在烏干達,農民和中盤商會互相欺騙、缺乏信賴關係,」而且農民也不在乎生產品
質、保存方法和耕種技術。像是玉米,王怡珺說農民並不會將玉米田進行栽種規劃,也在
充滿石礫、塵土的農地上曝曬,而取玉米粒時也不用機器、而是使用敲打的方式取得。
「但其實當地農民不缺技術,」王怡珺解釋近20年來西方國家政府或非營利組織(NPO)
都已提供的技術、硬體資源,像農民其實有取下玉米粒的機器,但農民並不想追求更好的
品質、而不會去使用,「而且多半人務農只是『想溫飽而已』,並不熟悉商業化的農耕機
制。」
長期仰賴國際援助,希望協助烏干達當地更上軌道
王怡珺去年6月自台灣大學工業管理系畢業後,加入Peace Corps公司,該公司專門負責執
行USAID Feed the Future計畫,是美國歐巴馬政府推動的重點計畫,工作重點在於讓中
盤商價格透明、合理,並進行財務管理訓練、諮詢,以改善烏干達的農業狀況。
「其實我的工作台灣人應該不陌生,就是1950、60年代『美援』的那種概念,」王怡珺說
,一般西方國家、NGO對非洲的工作,可分為提供物資、避難的「人道救援」,和協助國
家發展、提升的「發展計畫」,她的工作就屬這種;因此發展計畫結束後,都希望能夠讓
當地「更上軌道」,而不是「一結束就終止。」
「我曾經看過一家合作社他在2013年的帳目非常清楚、專業,但是2014年空白一片,」王
怡珺好奇地問了合作社人員,竟然得到「因為我們2013年要爭取金費才這樣寫,隔年沒有
金費就不寫了。」她在Mbale已聽聞不少當地人感嘆近20年來世界各地投入非洲的物質,
已經讓非洲人相當依賴「其他國家的施捨」,甚至許多在都市工作的烏干達人返鄉、會被
鄰居「討錢、要施捨」,而且慈善物資也都集中本來就較有資源的人群上。
烏干達其實不缺書,但缺「屬於烏干達的書」
其實在烏干達的大都市中都有圖書館,而且書籍一應俱全;「但是即使是Mbale這樣大的
城市,書籍清一色是西方童話故事,而沒有地方故事的童書。」王怡珺觀察到,許多到都
市生活的烏干達人已經漸漸開始不用方言、族語,而改用英語,他們說得出小美人魚、小
木偶的故事,卻講不出鄉間、耆老口傳的傳統故事。
例如她這次預計出版的其中一個故事《鷺鷥和牛的秘密》,講述牛因過失而得罪獅子,在
鷺鷥的機智下讓牛脫逃成功,「沒聽過這個故事的烏干達人跟我說,他覺得這個故事可以
知道朋友並不可靠,還有不因鷺鷥『不起眼』就瞧不起牠,」王怡珺說無論烏干達的大人
、小孩,其實都很喜歡烏干達在地的故事,而且相較於西方童話故事書,非洲故事更寫實
、不避談「尷尬話題」、重視人性。
而這些故事主要來自2名Maasaba族的耆老,其中一名「住在沒有路的地方,」是透過
地方朋友牽線才找到的;另一位則是以保留口傳故事為使命的地方氏族,「他們聽說我要
將故事出成童書,其實都很有興趣,也很希望能看到成品。」
王怡珺也坦言,其實在烏干達有不少NGO都已經出了童書,但都是「針對衛教宣導、宗教
情懷而出書,」她並沒有聽聞「出版傳統故事的童書,」而且根據她估算,只要15萬元台
幣就可以成立一家由當地人自己說、自己寫、自己印、自己賣的童書出版社。
「只有這麼做,才能夠讓烏干達人回頭尋找自己的認同,」將文化向下紮根、保存,王怡
珺說,「否則國際援助撤離,烏干達該怎麼辦?」
目前15萬元的募資計畫目標已達一半,只要再募得7萬多元,就可讓烏干達在今年學童讀
到2本屬於自己文化的童書,且出版社將在首都Kampala印製2000本、在地故事的童書,並
透過當地「不發達」的通路,送到至少20間烏干達小學。
當地人就子居住在這種類型的茅草屋中,而精美的筆電包是回饋計畫的一部分
烏干達童話故事搶先看《鷺鷥和牛的秘密》
從前,獅子和牛是很要好的朋友,不只一起居住、還一起玩耍;有日獅子媽媽和牛媽媽出
門辦事,小獅子和小牛就開始玩「你追我跑」的遊戲,結果小牛為了嚇唬小獅子,從高處
跳下來、卻不小心壓死了小獅子,小牛肇事後向牛媽媽求救,兩人決定「走為上策」。
獅子媽媽回家看到慘死的小獅子,決定向牛媽媽討公道,就在獅子媽媽要追到牛母子時,
牛母子向小不點鷺鷥求助,鷺鷥教他們一個「方法」,從此獅子便不敢再追討這筆「帳」
,也不願再和牛家人來往,而鷺鷥因此和牛家人成了好朋友。
by 上下游記者 潘子祁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2048/
感人推
作者: tkg2012 (生蛋拌飯)   2015-06-25 21:24:00
工業管理系wwwwww
作者: winniefreeze (Q)   2015-06-28 01:43:00
我也注意到…沒有這個系=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