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
2017-05-18 12:10:41七分之一的力量 顛覆「一試定終身」
作者:林倖妃、程晏鈴
2016-07-19 天下雜誌602期
十年前,台大是台北學生的天下,十年後,繁星讓各縣市的區域高中都有機會被照亮。數
據更顛覆你我想像:無論學業或就學穩定度,繁星生都有最佳表現。當「一試定終身」不
再是絕對,師生如何被影響?大學多元入學下一步該怎麼做?
三月,學測四十八級分的卓蘭高中學生詹俊宥,透過繁星推薦管道上台大森林系,沸騰了
為人父母和學子焦躁的心。
網路上沸沸揚揚,批踢踢實業坊(PTT)台大板上批評不斷:水準一直下降、進去當砲灰
、反正進去也馬上被二一、去了還是念不下去、進去能出來才是關鍵,更甚者質疑「什麼
鳥制度?別人念書念假的?」等不一而足。
繁星推薦制度也因此被一言以蔽之為「不公平的制度」,「恢復聯考」的聲音不時傳出。
但事實是這樣嗎?誰才有資格成為驕傲的台大人?
二○○七年,台大等十二所參與繁星計劃的頂尖大學,提供近八百個名額,以達到「擴大
優質大學學生來源」政策目標,此後逐年成長,到今年已經有六十九所大學釋出大約一五
%、總數超過一萬五千個名額。然而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今年邁入第十年的繁星推薦,卻
以這七分之一的比例,逐漸顛覆僵化的升學結構。(見一○三頁)
破除迷思:聯考並不公平
○二年的一份研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提出台大學生主要來自雙
北,又以大安區的比例最高,震撼全國。作者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今年再度發表「誰是
台大學生?」研究,探討多元入學的影響。
細雨綿綿的早晨,一向謝絕媒體的駱明慶開了門,短袖T恤搭著牛仔褲,一副休閒打扮,
一九九九年才返國任教的他,在台大開的其中一門課是「教育經濟學」。
「第一版已經說明,聯考沒有比較公平,」他的研究打破過去「考試是公平」的迷思,「
一個人從小成長到進入考場,受到的資源和文化刺激都不同,真正公平只有考試那三天,
」他拉長看待「公平」兩字的時間。
這份研究的重點之一是說明區域和城鄉的不公平。在一九八二年到二○○○年以聯考為主
要升學管道的年代,台大學生有八成二來自前二十所明星高中,其中九所集中在台北市。
大安區十八歲人口成為台大生的機率是四.七三%,不但是全國平均(○.七八%)的六
倍,更是台東縣的三十一倍,而大安區在一九九七年到二○○○年之間更一路追高到六.
一%,台大也因此有了「大安區的社區大學」渾號。
繁星發酵,區域有感平衡
今年發表的研究,則看出繁星的影響,首先是過去明星區域的優勢下降。在繁星計劃開始
到一○年間,台大只小幅開放一%到三%名額,對整體影響不大,大安區的入學機率持續
飆漲到平均六.九四%。但一一年後當台大繁星推薦名額擴增到七%至一○%時,大安區
入學機率也隨之下降到五.九○%,顯示確實受到衝擊。
繁星對學校集中度也有分散的效果,當個人申請管道在○四年開始提高比例,台大學生來
源集中在一七五所高中,○七年繁星計劃實施後,增加到二○六所,一一年改為繁星推薦
進一步擴大名額後,學校數更擴張到二九八所。
許多過去不曾有學生進入台大的高中,開始獲得進入台大的機會。「這是透過繁星推薦,
達成學生來源多元化的具體證明,」駱明慶在研究中寫著。
「教育部的外加制度開始產生作用,讓台大從過去集中少數學校,往外推散出去,」駱明
慶的研究,同時證明台大學生來自雙北的機率有降低趨勢,雖仍維持高達四九.九七%,
但各縣市十八歲人口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台北市從繁星實施前的三.七一%降為三.三
九%,台東則從○.二三%略增為○.二六%。從十六倍差距縮為十三倍。
校校等值 照亮社區高中
隨著繁星創造區域流動,社區高中跟著抬頭。位於嘉義阿里山麓的竹崎高中,三月在繁星
放榜時,校長郭春松對著麥克風逐一念出榜單上的四十一個名字,每一個名字隨著風飄散
到附近社區,總會爆出一串又一串的歡呼聲。「連對面的小學都很興奮啊,」郭春松描述
。
這所○五年才從國中部增設高中部的完全中學,除了過去五年都有人進台大,今年學測考
出七十二級分的好成績,並首度有學生進入台大電機系。
「繁星是給偏鄉孩子一個努力的機會,可以選擇就近入學,再也不用大老遠到市區擠明星
學校,」郭春松為了因應愈來愈多的入學需求,還寫了封公文,向縣政府爭取將高中部從
三班增加為四班。
在繁星的照耀下,國中生的選擇也逐漸從明星高中轉往社區高中。「繁星架構在『校校等
值』的基礎上,」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發起人謝國清指出,成績不錯的學生評估後會認為要
上台大,去明星高中不如留在社區高中。
八月後將成為台大政治系新生、家住桃園的黎哲瑋在升高中時,落點可以進入內壢高中,
卻選擇社區型的永豐高中,「他不喜歡太競爭的環境,覺得這樣太辛苦,」黎媽媽回憶,
「但他說要拚繁星,保證每學期都保持學校排名前三名。」
黎哲瑋遵守他的承諾,高一、高二始終是同年級第一名,學測考了六十一級分,雖然上不
了最想要的日文系,但進入第二志願政治系,現在已著手準備未來爭取到日本早稻田大學
當交換學生。「如果沒有繁星,他也進不了台大,」黎媽媽說,「但關鍵還是他的目標明
確。」
繁星生表現佳 三管道之冠
不過繁星生進入台大後的表現,始終是關注焦點。事實上,當清大、政大、中山大學等校
的研究數據,都說明繁星生的學業表現最佳、其次為個人申請,最後為考試分發,在就學
穩定度(休學和退學)上也是如此排序,台大卻一直未對外公布相關數據。
根據《天下》透過管道所取得的台大註冊組資料,歷屆繁星生入學學測級分,在一一年也
曾出現四十八級分,一三年為四十七級分。
而台大生學業表現上則以繁星生表現最佳(見表二)。從各管道入學學生的排名百分比來
看,一○○學年度上學期,繁星生平均維持在前段的三九.五九%,其次為個人申請四三
.六四%,考試分發為五一.二%。四年之後的數據,同樣是繁星生表現最佳,排在前段
四二.七七%。
因為學期成績排名在各系前五%而拿到書卷獎的比例亦類似,一○○學年度上學期,繁星
生中有一○.五%拿到書卷獎,高於申請生七.五%、指考生四.三%,到一○四學年度
上學期,繁星生中有八.四%為書卷獎得主,相較之下申請生為六.八%、指考生為三.
九%。
「這就像醫學系學生到醫院實習,最後由醫護人員選出最佳實習生的道理一樣,」清大校
長賀陳弘形容。
最佳實習生通常不是考試名列前茅的人,而是對疾病有熱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呈現出
理想醫師的樣態,「篩選繁星生採計校排百分比,即是看學生在高中的全面表現,他需要
具備綜合能力,包括判斷優先順序以及管理時間能力,」賀陳弘說。
鼓勵馬拉松型學生
繁星生的表現,也打破外界以為高三下課程學習不完整的印象。今年六月剛從台大社工系
畢業的戴庭云,四年前從新竹高商以校排名前三%、學測六十級分的成績進入台大,成為
該校第一個進入台大的學生。
「真的是從天而降的機會,」她描述時臉上始終帶著笑意,台大同班同學多為六十八到七
十級分。
三月繁星放榜後,高一、高二都參加管樂隊的戴庭云照常上課,當志工幫忙同學進行模擬
面試,自己念英文,還去高職部上微積分,「不能荒廢啊,」她說,「我覺得就是要這麼
拚命,才會有很多機會。」她相信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但上台大後,人生的難題才開始,「我心裡有個門檻始終覺得自己不配,級分對我好像是
個烙印,」皮膚白皙、紮著馬尾,個性好強的戴庭云從不提自己的學測成績,「這裡到處
都是榜首,我只是高職來的,落差真的很大,所以我超用功,大一還拿到書卷獎。」她用
看得到的實力來證明自己。
從種種研究結果,中山大學教務長劉孟奇認為繁星選才比傳統考試有鑑別度。他以田徑比
賽來做比喻,「考試是考出短跑衝刺型的選手,繁星則是找到跑馬拉松型的人。」
中山大學也發現,繁星生在大學的專業必修科目成績和學測的相關性非常低,意味著即使
以高分進入大學,專業科目的表現未必好,反而和高中在學成績有明顯正相關。
「所有數據都顯示,光以學測或指考成績篩選學生的結果有問題,」劉孟奇做出結論。
但台大教務長郭鴻基不認同以不同管道入學學生的學業表現進行比較。「大家都在說繁星
、申請和指考誰好誰壞,我的感覺是目前沒辦法精確知道,」郭鴻基在開完一個又一個會
議後,終於坐下來,他在紙上畫出兩個高低不同的長條圖,說明繁星生和指考生,前者經
過篩選且人數少、後者沒有篩選直接考試且人數多,基準不同無法相互比較。
「沒算標準差、只憑平均值就論斷誰比較好,是非常嚴重的誤導。如果在科學上這樣也成
立,那工程一定都垮了,」郭鴻基反覆強調要在相同基準點上做比較,以和繁星相同標準
的人參加指考,在進入大學後的學業表現做比對才是合理研究。
然而,既然清大、中山、政大和教育部的評比結果一致,繁星生表現較佳,台大有不同意
見,是否提出相關研究做為佐證?
郭鴻基沉默了三秒鐘,告訴《天下》記者,「我去要的資料都不存在,例如參加指考學生
在高中的成績分布狀況,既然沒資料又要如何進行比對?」末了,他加了一句,「現在是
蘋果和橘子的比較。」
保障弱勢,不能只靠繁星
除了台大始終堅持繁星入學以一○%為底線,更多人質疑繁星並未確實達到保障弱勢。根
據駱明慶的研究,在一一到一四年間,全國低收入生比例為一.三八%,台大入學新生屬
低收入戶約○.五六%;繁星生以一.六○%,高於指考生的○.五一%和申請生○.三
七%。
即使繁星確實發揮些微效果,但要翻轉階級仍是萬中選一,「這樣的比例太低,若要照顧
弱勢,要達到兩位數才有意義,」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王立昇
批評,現在只達到高中均質化,失去照顧偏鄉弱勢的功能。
此外,繁星雖然照亮非都會區學生的大學路,追根究柢仍在分數上打轉。
有人質疑會讓學生斤斤計較、還有人批評會造成投機主義,明星高中則抱怨校與校並不等
值,「我們的學生在國中時認真讀書考上建中,」建中教務主任蔡哲銘說,「他們沒有犯
錯,但繁星比例提高,對他們有某種程度的不公平。」
透過繁星管道進入台大,曾是台大學生會會長的王日暄有更深刻的觀察,「對於好學生的
定義不徹底翻轉的話,我認為開再多繁星名額也沒有用。」
從繁星計劃到繁星推薦,就像柔軟劑般慢慢解構僵化的升學之路。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
認為,台灣如果要認真面對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的不均,不能期待單一制度,「要期待更
多制度,多元入學除了需要多元管道,還要考量不同型態分配,」她說。
繁星或許不盡完美,卻在這十年間逐漸發揮地區平等、學校分布平等的效能,「但如果說
要靠繁星造成社經地位、城鄉差距重分配,」藍佩嘉緊接著說,「那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這樣,當大學有愈來愈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學生對社會會有更全面認知、更多
同理心,學會包容以及和不同的人相處。這是大學作為教育機構很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偏鄉讀書也有進入理想大學的可能,菁英人才就有希望回流。
「繁星從一開始所提出的理念就是『校校等值』、平衡城鄉,照顧弱勢只是附帶作用,」
劉孟奇打開電腦,螢幕內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派圖、曲線圖等等,邊反駁一般反對者的說法
。
當城鄉學子進入好大學的差距逐漸取得平衡,將讓年輕的菁英如律師、醫師、工程師等更
願意留在鄉鎮,劉孟奇認為這樣的理想並不遠,「過去菁英即使下鄉服務,孩子也要送到
城市求學,若孩子的升學路打通,他們留下的可能性自然會愈來愈大,」他從中山大學繁
星生的背景逐漸提升,看到這樣的未來。
只不過政策目的或許達成,繁星照顧弱勢的「附帶作用」也會愈來愈小。
讓考試不再是唯一標準
雖然升學管道愈來愈多元,質疑的聲浪卻從來沒停過,大家都在追究「公平」,每個人量
公平的尺度也都不一樣。但要解決公平的困境,必須有更科學、更專業的做法,如大學招
生朝向專業審查發展。
清大在過去兩年,成立名為「招生策略中心」的招生專業辦公室,並建立學生的學習歷程
資料庫,開始蒐集清大生的大學和高中成績。
「學生在學校參與競賽、檢定、比賽,以及學科成績都蒐集在內,」清大副教務長、招生
策略中心主任陳榮順曾經到首爾考察,發現韓國政府早已建立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台灣
若比照韓國,所有高中學生的探索歷程都被記錄下來,在升大學時就可以做全人審查,而
不是只關照「分數」。
最關鍵的或許是升學制度的全面檢討。
從過去考試定終身的時代,如今考試分發、個人申請、繁星推薦、弱勢申請(希望計劃、
旭日計劃、向日葵計劃等)或特殊選才等管道等,五花八門。
「現在所做的都只是修修補補,」劉孟奇的聲調突然拉高,「社會明明重視考試,考試背
後是大學入學,但我們花多少精力好好討論入學該怎麼做?」
大學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學生?繁星、指考、申請未來該如何交叉運用?拿全體納稅人錢的
國立大學又該擔負何種責任?現在該是坐下來的時候。
大學3大入學管道
繁星推薦
起源自2006年由清華大學推動的繁星計劃,計劃目的是促進區域平衡,照顧偏鄉弱勢學生
,並期望讓學生來源組成更多元。2007年由教育部試辦,台大、清大、交大、成大、政大
等12所大學參與。2011年,教育部評估繁星計劃具有區域平衡的效果,將學校推薦名額與
繁星計劃合併,成為「繁星推薦」管道,被視為繁星計劃擴大版。
各高中依據學生高一、高二在校學業成績排名,全校排名前50%的學生,可依8大學群*由
高中向大學推薦,每學群最多推薦2名。學生通過大學校系公布的學測(科目包括國、英
、數、自、社,各科滿分為15級分,內容以高一、高二課程為主)門檻後,各大學校系統
一以在校成績作為學生比較的第一個依據,每個學生僅限推薦到一所大學的一個學群。
註:*學群分類為:第1類:文、法、商、社會科學、教育、管理等;第2類:理、工等;
第3類:醫學、生命科學、農學等;第4類:音樂相關;第5類:美術相關;第6類:舞蹈相
關;第7類:體育相關;第8類:醫學系。
個人申請
目的是讓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擇大學校系,而大學校系可依照學系特色篩選人才。學生自
己向各大學申請,最多選填6個志願,當通過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第一階段學測成績與第
二階段指定項目篩選後,統一分發。
考試入學
由大考中心舉辦指定科目考試(指考),科目包括國文、數學甲、數學乙、英文、歷史、
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生可依指定考科選考,考試內容包括高一到高三課
程,試後採用網路選填志願,最多可選100個志願,統一分發。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 602期《誰有資格上台大?》
https://goo.gl/5TRL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