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出來誤人子弟了吧, 兩個錯誤的觀念在這邊更正一下
(一) 對多數家境普通的人來說, 進大學就是希望找到一份好多工作, 學到能帶著走一
輩子的本領. 就算是研究型大學對學生而言, 也藉勢一個職場訓練所.
(二) 大環境沒有對不起人文價值, 人文社會學問對市場的價值就是反映在檯面上的工
資. 不是台灣的文組低薪, 文組低薪舉世皆然. 當然不可否認人文社會有帶來對
個人的價值, 這部分是因人而異的
先說說(一) 吧, 很多人喜歡說「大學不是職場訓練所」. 只能說, 這是活在象牙塔裡
的一廂情願. 多數人花四年, 學費加上生活費數十萬, 為的就是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你爸媽可以供你追夢, 不代表大家的爸媽都可以. 這種情況不是台灣才有, 舉世皆然
. 美國的大學把自己每個學院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做成精美的圖表放在網路上招生, 也
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托教改團體的福和一些盲目崇尚歐洲的覺醒青年, 大家聽到
「職場訓練所」這五個字, 下意識就是一陣反感, 認為大學如果變成職場訓練, 勢必
在教學生一些低端的技能, 操作機台, 黑手等等. 但事實上理工學院在四年間訓練學
生的, 就是很多潮潮喜歡強調自己在大學中學到的幾項能力
(1) 分析問題的能力
(2) 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團隊溝通的能力
必修課注重 (1), 各類實作的高年級課重 (2), 大三大四在實驗室的日子培養的是
(3). 不要說矽谷公司的面試, 就算是聯發科台積電的面試, 通常也就是一關問硬底
子技術, 一關問開放性技術, 一關問人際情境題. 到頭來, 學生在大學裡面追求的,
就是培養 (1) - (3) 的能力, 大學作為職場訓練所本來也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另
外所謂研究型大學, 只的是教授在做研究, 跟學生一點關係都沒有. 君不見原文報導
裡面美國最適合準備職場的大學, 清一色是頂尖名校. 學校研究做的好不好, 跟教授
有關, 而就業力強不強, 跟學生本身的企圖心有關.
再來看看 (二), 念人社的最喜歡說台灣對不起自己, 台灣沒有人社產業, 人社的低薪
都是環境造成的. 我們就來看看產業最健全的美國, 人社領域畢業生的薪水如何
https://goo.gl/pXFcp9
結果就是在平均更低的學費下(學費最貴的領域分別是醫學, 商學, 工程), 家長投資
人社學生的報酬率還是低的可憐. 事實就是, 不是市場不懂得重視你的學問, 在充分
均衡的就業市場上, 你領的薪水就是你腦袋裡面知識的價值. 受薪階級通常貢獻兩種
資源來換取薪資,
(1) 知識
(2) 時間
兩者的取代性以後者高, 而後者因為供給多, 靠貢獻後者會取薪資的人自然薪水不高
. 在抱怨環境對你不友善之餘, 不如仔細想想, 自己的知識有何不可取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