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大若能做到這五點,將引領全台亞洲第一

作者: qweewqq (風一樣的男子)   2018-01-16 17:16:54
致管校長的公開信:台大若能做到這五點,將引領全台進行亞洲第一的變革
文:謝昆霖(室內設計師、建築設計師、推動實做教育、倡議議題導向創業,橫跨設計、
創客、創新創業、高教改革相關領域。創立禾方設計、享實做樂、有你好棒)
致台大新校長的一封公開信
先恭喜您2月1日即將走馬上任。晚輩一向景仰您是條漢子,漢子口中的變革一定會成真,
必將為台大來全新的風氣。然而,晚輩想在此對您提出更多的建議,希望台大能放大變革
的影響力、帶領更多的大學一起變成21世紀的大學。
台大一向是台灣高教圈的領頭羊,擁有全國最優秀的師資和學生。即便如此,近年也陷入
國際競爭力下滑的憂慮:有不少優學生第一志願是中國優秀的大學,不是台大。眾人憂慮
的是排名下滑,而晚輩憂慮的是領頭羊之後的,資源相對不足的學校裡的學生。
高等教育一向是教育資源競賽(資源指的是財、師、生),不論「公共化」或「市場化」
的路線之爭都無法迴避高教資源稀缺且有限的事實。100萬的實驗室和1億的實驗室、一個
學生10萬預算和100萬預算,不同資源做的夢就是不同。資源最多的台大尚且失去優秀學
生,「後面的」大學又能如何照顧好所有的學生?
台灣的父母都會告誡孩子「現在零分都能上大學,你好歹給我拿個學位回來」。「人人都
可上大學」、「拿個文憑很基本」的社會氛圍早已是現實不是問題。大學老師常常在抱怨
學生素質變差,但這在少子化的現實下已是既成事實,要嘛老師不要教、學校直接關掉,
不然就是面對現實。
真正的「現實」是孩子並不差,只是他們不擅長讀書考試。大學要接受的是:必需換方法
教,老方法不管用了。然而在高教資源分配大者恆大的情況下,本來就不善長讀書的孩子
讀著資源更少的學校,又能對他們的學校抱怎樣的期待?
頂大以外的學生超過九成。未來社會的建構不是依賴頂大的菁英,而是這九成的人們。整
個高教圈的問題應該是「如何照顧好所有擠進大學的孩子,不論他們幾級分」。頂大以外
的學校,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針對少子化之後的學生樣態變化作出變革?大學是否有
能力針對這些孩子的「未來人生」作出全面性的翻新?
在真實世界裡的學習,早就是在光速前進的殺戮戰場裡,用各種型式的自學保持競爭力。
而我們的大學還在用「一學期18週」慢慢來?每個人進社會都要適應這樣的快速變動,作
為教育最後一哩路的大學如此溫吞,又怎麼期待我們的社會可以充滿競爭力?
馬雲說阿里巴巴三個月實驗三個新的商業模式,商學院教的還是舊的個案,這樣的教育怎
麼符合他們的需求?
台大可以引領全台灣的大學,進行亞洲第一的變革
21世紀需要的人才,已經無法用傳統模式培養;自然,大學也應該變成21世紀的大學。在
過去不同的時代裡,大學曾辦演不同的角色:曾經服務於神,也曾經服務於政府。21世紀
的大學,有沒有可能完全地服務於社會?為社會解決未來的難題,培養可以解決未來未知
難題的人才。
高等教育要變革,首先大學要具有帶領社會前進的使命感,從使命感延伸到教學,才能讓
學習具有意義。產生了有意義的教學,才能有意義的整合資源。資源很重要,但透過具有
意義且高度創新的方式整合更重要。這些都需要由台大引領與示範。晚輩分為以下五個主
題進行探討:
創造引發跨領域學習動機的環境
大規模實施彈性學期制度
創造混齡大學
降低學生跨專業探索的時間門檻
可自主彈性規劃學習節奏的專業課程
1. 創造引發跨領域學習動機的環境
「T型人才」、「丌型人才」口號喊完了,一學期18週分時授課的設計並不代表學生就會
變成這樣的人才。
回想我們開始「深刻學習新領域」的動機是什麼?是困頓、是一番話、是頓悟、是好奇而
後興趣。大學有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提供這樣的機會?
晚輩曾在大學裡進行簡單的調查,發現具有動機的大學生不到一成。晚輩認為,讓沒有學
習動機的孩子因為家庭的壓力、社會主觀偏見而在大學裡虛渡四年,是國力的巨量消耗,
是社會生產力的黑洞。
在高教階段,抱怨K-12的教學模式已經全無意義。晚輩認為,唯有大學自己先變革才是關
鍵,上課模式和招生思維一旦改變,K-12的教學自然會改變。
因此,晚輩認為大學端應該立即投入各種資源,用精實開發的精神佈建具有「引發跨領域
學習動機」的教學環境,這是首要之務。這樣的教學環境,講白了就是鼓勵老師和學生失
敗的環境。
誠然大學受限於採購法和各種可憎的校內會計制度,「失敗意即無法核銷,因為失敗不能
是KPI」,因此改變的關鍵是會計行政(但我們都知道這些一時半刻動不了)。晚輩建議
初期由校長找校友成立一筆基金進行為期至少三年的試驗,這筆基金的功能是一個第三方
的資金池,用彈性的會計操作進行。一方面符合校內規範,另一方面,一旦任何計畫在原
始KPI設計之下,臨時想要增加無法核銷的教學實驗可以有靈活的資金可用。
過去,國家/學校的行政體系用各種制度處罰想要有所作為的老師,現在我們應該在制度
上創新支持那些老師和學生勇敢失敗。
2. 大規模實施彈性學期制度
網路上已經可以學到任何東西,連國外頂尖課程都能學習。線下教學唯獨有一個東西是無
可取代的:找到學習動機、手把手的領進門、遇到困難的指點、一起渡過難關的共學體驗

如果學習不再是18週、每週進某一間教室一兩個小時,那麼學習可以是任何東西。
學期可以規範教學進度,但學習進度卻不一定是按照教學進度走的,可能遠遠超前也可能
遠遠落後。從學習的觀點來看,學期可以有更多的想像,比方說兩個月,甚至兩天。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習的本質是賦能,賦能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每個學生在
增能的過程裡節奏不同,遇到的困難也不一樣。有的課程如果善用網路學習資源,不一定
要在教室待這麼長的時間、也不一定要每個禮拜固定幾小時上課。當學習無所不在的時候
,規範上課時數和上課周期只是無所謂的限制,應該讓老師可以依照不同的學習需求設定
不同的教學時間。
如此一來,老師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好好進行研究、或是執行各種計畫呢!
3. 創造混齡大學
在這裡指的是,「同一個班的正式修課學員,年齡分佈可以從12歲~78歲,只要有能力修
的都收」。
真正紮實的學習,像是夯土一樣,舖一點點、夯一點點。但傳統在「管理思維下的『老師
統一教學生』」,不可能達成這樣的學習成效。而小班制的「陪伴式教學」雖有可能,但
實際上很難實施。
另一方面,因應社會巨大變遷即將產生的失業潮,在職的社會人士需要再增能,這不是傳
統的職業訓練,而是相對高端的課程:諸如第二、第三專業,跨領域能力、自動化工作能
力、與AI協作的能力……。
打個比方:因Fintech而可能失業的銀行員,他們會需要學會與Fintech一起工作的能力。
而事實上應屆會計系、財經系的大學生也需要這個專業能力。
因此如果把這兩股需求混合起來,讓「大學部」不再侷限於「18歲應屆」、也不把社會人
士設定在「在職專班」,直接混齡共學。這樣產生的效果是「有高度動機的社會人士會推
著大學生學習,無形中提高整體動機、甚至起到代間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社會人士
會間接成為最佳的助教,協助大學生提早接軌真實社會需求,讓不同年齡的學習群體互相
成為彼此的學習鷹架,互相支持成長。
當然在這個情況下,老師會面臨更大的授課壓力:必需開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課程,否
則不會有社會人士選課。這樣的課程更能讓大學生理解專業如何對接未來的社會需求,這
是正向循環。
在制度上的修正就是混合推廣部和大學部,並且將部份課程針對社會人士的需求將授課時
數濃縮,而不是每天來上一點點課。如此一來也同時解放老師和應屆大學生的時間。
4. 降低學生跨專業探索的時間門檻
以「解決社會議題」為手段整合跨領域專業,實現「議題導向專案、專案導向實做、實做
導向(專業)課程」。在這個過程中,來真的是操作重點,必需用真正的社會議題作為現
場,玩真的工具、做真的專案、面對真的失敗(而不是成績)。
社會需求變化快,剛進大學的社會需求,跟四年畢業後的需求已經不一樣。透過議題導向
的專案實做,將跨領域的專業課程進行整合。
議題,是需要非單一解、多元解、多重解的問題。所有解決方案的可執行性、可能性,都
高度不確定。
以社會議題為核心,引導學生提出多元解決方案,並鼓勵(Kick)學生實做,界接相關的
社會資源,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案實踐需要的各種專業課程」。
如此一來,將校內大部份系所的專業課程轉化成各種學習模組,成為一籃子課程,提供學
生依照專案實做需求自行組合專業課程的可能。
學生選擇發展何種專業領域,從過往消極的、轉換成本極高的「一選定終身」,翻轉成積
極的、議題導向專案實做的跨專業探索。將有助學生用最短時間探索第二、第三專業。
實務上這部份可以Leverage USR的資源, 大刀闊斧設計「跨領域專業課程」的串接制度
,否則USR只是開設更多選修課程,卻無法整合既有的專業必修課程,甚為可惜。
5. 可自主彈性規劃學習節奏的專業課程
明確的做法可以是發展分級不分齡的(專案導向)專業課程。
過去為了大班教學、統一管理、安排教室方便,限定課程必需以年級的方式管理,導致學
生必需修完大一課程才能修大二課程。舉例來說:已經自學具有大三程度的學生被迫必需
從大一上起、學生也無法自主選擇停留在大二程度反覆學習。這是不合理的排課邏輯,它
大量地浪費寶貴的青春年華、也消磨老師的熱情。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但在過去的大班制教學裡很難實現。若能利用「分級」的邏
輯對專業課程進行切割成可堆疊的「學習積木」,利用「專案導向」引導學生像遊戲取寶
物升級一樣自行堆疊學習積木,搭配無窮的線上學習資源破關升級。
分級不分齡、專案導向式的專業課程,學習評量端看專案的產出並進行面試即可。「上課
」兩個字從此都變成「做Project」。現行以Lecture based授課的內容,大量採用線上資
源替代,老師應該挑出關鍵的部份「領進門」即可,以80/20法則來說,老師應該挑出那
些影響80%的20%關鍵知識進行線下的教學,其餘交給線上。而整個課程,老師可以出有趣
、實用的題目,讓學生吸收完20%的關鍵知識之後,自行挖掘剩下80%的知識,並自主完成
專案。
順著毛摸的變革
晚輩認為在既有的現實之下,變革有其困難。
現今台灣所有的大學面對的「現實」:少子化招生不易、國際競爭、高教資源不足、高教
退場、與社會需求脫節、教育部科技部計畫的牧場、高教教師需求各自不同、會計主計制
度……。每一間大學遇到的「現實」都不太一樣,但大體來說核心問題是類似的:缺乏彈
性。
台大當然可以獨善其身,不去理會少子化對整個高教圈的衝擊;然而台大更可以擴大影響
力,帶領整個高教圈轉型。為的不是「大學自己」,而是「未來的所有學子」。
「台大能辦到是因為有資源,我們沒辦法」這是晚輩常在其他學校聽到的聲音。在「台大
與台灣高教必須變革的起點」上,台大必須當帶頭大哥,並且示範21世紀的高教該具備的
核心價值和精神,示範一個「不論資源多或是少都可以實踐的方法」。
當大學裡的老師們說:「台灣只有一個大學叫做教育部」,那台大能不能示範和協助「每
一間大學都可以用最少的資源在狗屁倒灶的科層體制裡玩出新的可能」,我們才能讓「頂
大以外」的90%學子,受到可以對應未來需求的高等教育。
第三方(Third Party)伙伴
基於過去的經驗,晚輩創立了Unihub這個專注於協助高教創新的教育品牌。 透過過去的
連結,晚輩試著整合大學老師最需要的資源,提供第三方服務(Third Party Service)
,並且將「大學老師、實做業師、先進課程、社會議題、公私部門資源」整合在一起,透
過「跨領域創新課程規劃」與「協助辦理創新課程」這兩個服務,直接協助大學老師們優
化執行 高教深耕、USR、教卓 的成果。
晚輩曾統計過,從開始實施高教深耕起,教育部、科技部投入高教的計畫中,相關KPI有
指涉到「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預算,高達144億。但是,過去每一年投入的預算數額可
曾少過?沒有。成效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在高教的現實環境中,大學老師能做的很有限,面對世界的快速變遷,大學需要更多更靈
活的伙伴,協助大學老師優化教學成效,這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局即將開展
不論如何,台灣已經到了「必需變革」的時間點。經濟上、產業上、環境上、國際上,四
個面向遇到的困境,就晚輩的觀點來看,高教是最重要的樞鈕。利用高教的能量,可以扭
轉K-12教育的困境,更直接影響未來產業經濟的萌發、用新產業新思維解決老(系統性)
問題。
衷心期待台灣的眾大學能在台大的協助下齊心變革,將是台灣之福。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620
作者: Marsden (馬士登)   2018-01-16 17:43:00
看到這種放個名字就好卻放一堆title的...
作者: zyxx (321)   2018-01-16 18:00:00
樓上標準騎士
作者: LK112 (LoserKing)   2018-01-16 18:05:00
他誰??
作者: HenryLin123 (HenryLin123)   2018-01-16 18:27:00
自己掛自己的頭銜越多越沒料 看FB的心得
作者: WindSaint (中山獼猴拳)   2018-01-16 19:47:00
有你好棒
作者: aa85ss20 (跳痛)   2018-01-16 19:52:00
認真看完內容覺得寫的滿中肯 現在線上課程跟網路上的資源真的多到炸 也因此實際去『課堂』上所學到的 就不應該只是那些教科書上、網路上就能自學的內容 因此做專案這形式我個人也很推薦 同時也可以學到人際互動、溝通表達
作者: gy6543721 (元氣小饅頭)   2018-01-16 20:21:00
認同教授應該自省 開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課程以機械系為例 近一半的必修是完全沒必要存在的很多教授只是為了領鐘點費而開 然後冠以必修之名逼學生不得不選 然後自己又沒備課教得超爛作業考試又亂出 浪費學生的時間這種課去機械系看一大堆 越老的教授開的課越廢這種不怕沒人選、有恃無恐的爛必修 最應該先砍
作者: willie6501 ((OωO)~)   2018-01-16 20:29:00
又一個把高教當成職訓所的
作者: gy6543721 (元氣小饅頭)   2018-01-16 20:31:00
樓上 高教不是職訓所 但不代表就能以學術之名亂開
作者: willie6501 ((OωO)~)   2018-01-16 20:33:00
我不是在說你,是對原文的感想而且這文章到最後面感覺只是在替自己打廣告
作者: gy6543721 (元氣小饅頭)   2018-01-16 20:35:00
嗯嗯 明白你的意思
作者: willie6501 ((OωO)~)   2018-01-16 20:36:00
我不太明白現在機械系必修被改成怎樣,我以前修的課程我自己是覺得都還算蠻有用的,大家很討厭的量測原理其實我也收穫不少,只有機械工程概論有些不知所云量測原理上課會了解必修教過的那些理論到底怎麼在實務上遇到這樣
作者: pinjose (jose)   2018-01-17 07:37:00
這篇不錯阿
作者: nindo12301 (南南路)   2018-01-17 12:17:00
作者: h920032 (王者迪西)   2018-01-18 08:02:00
說好的博雅呢? 商人治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