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台大無想像中美好」 台大學生會長勉新生積極改變

作者: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2:45:48
沒有想要戰台大好或不好,單純想要討論一下這一段
※ 引述《acbwanatha (小傑富力士)》之銘言:
: 如果真要我批評的話,感受到最不足的地方在於不是每個教授都很認真教學,
: 旁聽過幾個老師後的共通點在於閒話家常的教學模式,
: 感覺教學時段就是研究升等壓力之餘的閒暇,
: 從老師的話語之間所吸收到的養份還不如自已拿課本在家自已讀得多,
: 就文組的課程來說不需要器材實驗的一大堆課程,如經濟學、法律、文學等等,
: 哪一科無法自已讀呢?這也是有時侯我會想到底來學校上課的必要性在哪裡?
: 把一堆很會讀書考試填答案的人聚在一起?
: 所以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為了避免跟稻草人打架,先說說我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段話大概包含了兩階段敘述
1. 「...感受到最不足的地方在於不是每個教授都很認真教學...
...從老師的話語只間吸收到的養份還不如自己拿課本在家自己讀得多...」
這是第一階段的敘述
「台大某些課(被原作者旁聽的幾個課程)不如自己讀」--敘述(一)
不分科系的台大地圖砲
2. 「...就文組課程來說不需要器材實驗的一大堆課程...哪一科無法自己讀呢?」
這一階段中,地圖砲的攻擊範圍被明確限縮到不需要器材或實驗的文組課程
「文組不需要器材實驗的許多課程,自己讀就可以了」--敘述(二)
以上個人對原作者敘述內容的理解
接下來說說我個人的觀點
基本上我贊同敘述(一),誰都有遇過自己不太能吸收到東西的課程
不過應該不局限於台大範圍,想來任何大學應該都有可能
(沒錯,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強者)
而對於敘述(二)我想提出兩個想法:
「『理組的課程比文組的課程更需要上課』是錯的」--敘述(三)
「文組不需要器材或實驗的課程,很多時候自己讀也還是讀不懂」--敘述(四)
敘述(三)其實算是順帶一題
因為即使敘述(二)是對的,也不能證明「理組的課就比較需要上課」(邏輯上無法推論)
但考慮到諸位與我同處於這個戰文理的炙熱大時代
敘述(二)很容易會被衍伸為敘述(三)所反對的內容
所以姑且藉機澄清一下
事實上個人認為理組的課比文組更加適合自己念
因為理組的課程通常都使用一個共通語言來傳達知識,這個語言就叫做數學
而數學是沒有歧義性的(在我所知範圍內)
只要大家數學能力夠好,沒有理解錯這堆鬼見愁的算式在幹嘛
任何人看到同樣的數學敘述都會在腦中得到同樣的知識
而這就跟我真正想說的敘述(四)有關了
理組的課程有很大部分的知識都以數學的方式記錄,理解不會有歧異
但是文組有很大部分的知識並沒有以共同且無歧異的語言紀錄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小心謹慎的帶著你走過文本
你有可能會理解錯誤其背後的意涵
或至少你要花費大量心力去校正因為理解錯誤而產生的各種矛盾與困惑
更不用說有的知識(文史哲等常見)並沒有用大家比較慣用的語言寫成(中、英、日??)
面對翻譯書除了自己理解錯誤的風險又加上了譯者理解錯誤的風險
(相對來說理組知識都奠基於客觀可重現的實驗,不容易出現譯者理解錯誤
何況大部分的理工書籍直接就是英文寫成,感謝近代英美兩國的強盛?)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
我曾經借了一本法哲學中譯本想自學,然後就仆街了
原著就已經以晦澀著稱,翻成中文之後就只會更加看不懂...QQ
目前還只提了因為語言文字的理解問題所導致的自學不易
更不用說文組知識通常都有他們誕生的脈絡
在作者的時代背景下才會刺激他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或得出這樣的感受
這樣的背景知識如果有人能夠提點的話,對理解他的著作會更有幫助
以上個人淺見
順便偷渡一下,楊植勝老師的哲學課讚讚讚
老師的上課方式就是會把原作、譯本(教材)拿來一字一句解讀
指正譯本的謬誤,把原作的意圖翻譯得簡明易懂
如果原PO真的不相信文組有課是需要聽講的,就去聽聽看楊植勝老師的課吧
然後我想徵求誰幫我錄音老師的黑格爾哲學呀,我有一半的課會沒辦法上QQ
作者: NTUGinger (生薑)   2018-09-01 13:17:00
幫你問問系上的人XD
作者: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3:20:00
感謝路過的好心人QQ 您的大恩大德敝人沒齒難忘
作者: Ginpunch (打斷手骨顛倒勇)   2018-09-01 13:36:00
作者: hoos891405 (我也許把你忘記)   2018-09-01 13:46:00
FB之類很多社會人士自修,發的那種人文學科類的農場文往往有很多問題,人文自修當然不是不行,最怕就是一開始選書就選錯,又缺乏討論環境
作者: NTUGinger (生薑)   2018-09-01 13:58:00
問到了 給你站內信
作者: norikko (水妖)   2018-09-01 15:13:00
推,我沒有這樣想過耶!
作者: icepet0015 (請別說我宅謝謝)   2018-09-01 15:28:00
歧異這個詞放到數學是否不適用,個人覺得很難說。
作者: mac76983848 (嗚嗚嗚嗚)   2018-09-01 15:41:00
人文科學這樣的感受是否可能受到國高中文科=背科的印象影響~?不論經濟、法律,就文學中,如何進行文本分析,創作如何達到藝術突破,如何將價值、理念進行有效率、適合讀者接收的包裝,都不會僅止於自學就能完成的
作者: prettypaty (美麗蟹堡)   2018-09-01 16:48:00
作者: kantantantan (專發優文)   2018-09-01 16:59:00
作者: bryanshiba (bryanshiba)   2018-09-01 17:43:00
作者: xup63511 (普魯士藍)   2018-09-01 18:15:00
作者: revorea (追尋安身之地)   2018-09-01 18:22:00
呃,不是用數學描述理解就不會有歧異,詮釋可以差很多
作者: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9:25:00
@icepet大和@revo大 願聞其詳> < 我見識太淺薄了@mac大 我無法代表acbwanatha回答他的心得是如何得到的
作者: chinikip99 (87)   2018-09-01 19:30:00
作者: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9:30:00
但是我自己在上大學前的確是有文科=背科的印象
作者: nodnarb1027 (nodnarb1027)   2018-09-01 21:33:00
推這分析
作者: XIIIXXI (XIIIXXI)   2018-09-01 22:27:00
作者: BASEGO (壘包狗)   2018-09-01 23:11:00
人文社科不需要老師?笑了
作者: joydream823 (永恆的鄉愁)   2018-09-01 23:59:00
推,文組絕對不是只要「讀書」就好
作者: wushanglin (530)   2018-09-02 08:50:00
作者: KOBEDIRK (人山可可)   2018-09-02 21:30:00
並不是都以數學描述就不會有歧異 依你這種邏輯文本若是都以同種語言書寫那也不應該有歧異 但事實卻是有的
作者: bugbuug (蟲蟲)   2018-09-03 03:59:00
最後還是淪於戰文理 滿爛的解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