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現在本來就有許多修校內課/取得校內修課證明/學位的方式
例如轉學、交換訪問計畫、學程等
從更廣義的角度而言,就算是學測/繁星/指考/雙轉輔/轉學
說到底都是一種系上決定「要讓誰入學」的篩選方式
我們要在乎的除了篩選手段的正當性
還要看篩選的標準會不會因為這個手段而降低
有些人會覺得,師大科大學生素質就是差台大學生一截
但我們合理想像,會想要申請雙主修的同學本身就是該校實力比較優秀的人
我相信大家也見過不是台大,但實力比台大學生比肩or更優秀的人(非電子菁英群口吻)
也比許多耍廢度過四年的大學生認真多了,至少他們很認真尋找資源。
對於這些申請者,如果系上認為素質不夠,也可以選擇不足額錄取吧?
所以我認為不用擔心申請者素質的問題。
再來,有些人會覺得「學歷貶值」
但這是一種很空泛的概念,如果說拿學歷的學生多,學歷就會貶值,那台大這麼多人畢業
熱門科系如醫學電機也一堆人拿文憑,為甚麼就不會貶值呢?
學歷貶值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收太多人,而是因為課程太水
導致學生可以輕易地混過四年,GPA沒有鑑別的價值
校友的表現也是一個學歷貶值的因素,例如清大人社前陣子就被戰的很慘
搞得好像文組都不會看論文不會找資料,只會google
而校內資源的問題,就目前而言,開放的系所應該都是有多餘資源的系所吧?
例如法律系等自己學生要搶必修的系,也不在這波開放的名單中阿
所以我覺得這個政策不會有什麼明顯弊害,大不了不足額錄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