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網路上或是評論文章中,很容易看到一個備受新生代作者討論的話題,就是對於二
零零三年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評審陳映真、鄭樹森、唐諾對於當屆的得獎者
作品的評語,所謂的「喃喃自語的年輕人小說」、「只會盯著自己肚臍眼看的年輕人們」
並在網際網路上由新生代作家們與部落格、新聞台的寫手們進行相關的討論與批判。
而針對90年代之後的「新銳」作家們,尤其是世紀末之後的年輕一輩的作家們,有個
主流的意見:認為這些作家們都「寫X,而不看X」。X泛指各類的文類,詩、小說、散文
等。單純填入「書」其實也是可以的。批評家們認為他們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漫畫、電
視、電影、電玩,反而都沒有人要去讀經典的作品,傳統的作品,或是純文學等等。他們
覺得這是新世代作家們的疏漏,與作品素質不佳的原因。
歸納那些說法中關於新世代作家們的特性,大概是:思想貧乏、作品沒有深度、人物
與故事薄弱、過度以自我中心的貧乏的情感去解讀事物,以至於作品沒有血沒肉,無法貼
近人心與人性的綜合面、不讀書,所以對於典故與時代性歷史文化的演變毫無了解、文字
技術的深度也不如過去的經典文學;成就更是及不上。最重要的一個大家必談到的是,新
世代的作家們喜歡膨脹自己薄弱的內在,只寫自己的情感與身邊的大小事,並且無病呻吟
,將自己的經驗無限的擴大,以至於替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掛上了「肚臍文學」的稱號,並
隱隱變成一個主流的文學流派的象徵。有人則稱之為充滿後現代文學的特色。
而這樣的說法,放在台灣文學自八零年代以來,由黃凡、蔡源煌、張大春等以後設小
說與充滿後現代主義特色,呈現去歷史化、拼貼等運用多元、反諷、流動異質等後現代主
義元素的作品,來做對比。除了所謂的流行文化、大眾品味、大眾口語的涉入文學之中的
特質外,其實所謂的新生代作家在世紀末以來所發表的作品,竟與黃凡、張大春的實驗性
的,著重文字技巧呈現的作品不同。反倒是在文學獎冒出頭的新生代作家們,都偏好於現
代主義式的呈現。雖然作品當中充滿了流行文化與虛無、陌生等,疏離化、去歷史化的語
彙,以及物化、商品化的日常生活陳述。但是那只是一個小說進行中的客體書寫,其小說
主體卻反而著重於作者內在的陳述、作者對於世界的反思,與想要對世界發聲的一個傾向
。而這樣的傾向,是非常現代主義式的。
哈柏瑪斯(Jürgen Habermas)反對後現代性的去歷史化,與解構雅俗文化分野的目
的,他認為文學作品的啟蒙主義式的作家意見,與作家的道德還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台灣
世紀末以來的新生代作家,是否又認同了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看法呢?我認
為倒也不是。是因為台灣在九零年代引進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理論的時候,就不是完整引進
。加上作家們在創作的時候,還是難跳脫於台灣文壇上的一些風格與走向,所以反倒是以
後設小說等突破傳統的文字技巧性的作品居多。也因此此類作品風格持續得並不久,因為
寫作這樣的文學作品的作家,不但得具有高明的文字功力,同時也要具備有淵博的學問。
所以新生代作家們在無力開創新的文字技術與形式風格的情況下,反倒開始回頭寫作長期
居於文壇主流的現代主義式的作品。可以說後現代主義小說在台灣並不流行,現今看到的
新生代小說家的作品之具有後現代的特質,其作用是來自於後現代主義呈現在政治社會經
濟傳媒上的後現代性。而他們在書寫自己生活的世代以及環境下,就免不了在作品中帶有
一些後現代的特質。
所以我在這裡要來討論一位小說家陳輝龍。他屬於五年級那一輩的作家,但小說的風
格與形式卻有別於同輩小說家如駱以軍、郝譽翔等私密式的私小說書寫,反而呈現出很後
現代主義式的特色。所以以下我要來分析陳輝龍的小說的特色與風格,並以此來點出台灣
後現代主義寫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