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台灣文學的後現代主義走向

作者: kkob5433 (kk)   2013-10-09 22:23:49
一、前言:
  在網路上或是評論文章中,很容易看到一個備受新生代作者討論的話題,就是對於二
零零三年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評審陳映真、鄭樹森、唐諾對於當屆的得獎者
作品的評語,所謂的「喃喃自語的年輕人小說」、「只會盯著自己肚臍眼看的年輕人們」
並在網際網路上由新生代作家們與部落格、新聞台的寫手們進行相關的討論與批判。
  而針對90年代之後的「新銳」作家們,尤其是世紀末之後的年輕一輩的作家們,有個
主流的意見:認為這些作家們都「寫X,而不看X」。X泛指各類的文類,詩、小說、散文
等。單純填入「書」其實也是可以的。批評家們認為他們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漫畫、電
視、電影、電玩,反而都沒有人要去讀經典的作品,傳統的作品,或是純文學等等。他們
覺得這是新世代作家們的疏漏,與作品素質不佳的原因。
  歸納那些說法中關於新世代作家們的特性,大概是:思想貧乏、作品沒有深度、人物
與故事薄弱、過度以自我中心的貧乏的情感去解讀事物,以至於作品沒有血沒肉,無法貼
近人心與人性的綜合面、不讀書,所以對於典故與時代性歷史文化的演變毫無了解、文字
技術的深度也不如過去的經典文學;成就更是及不上。最重要的一個大家必談到的是,新
世代的作家們喜歡膨脹自己薄弱的內在,只寫自己的情感與身邊的大小事,並且無病呻吟
,將自己的經驗無限的擴大,以至於替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掛上了「肚臍文學」的稱號,並
隱隱變成一個主流的文學流派的象徵。有人則稱之為充滿後現代文學的特色。
  而這樣的說法,放在台灣文學自八零年代以來,由黃凡、蔡源煌、張大春等以後設小
說與充滿後現代主義特色,呈現去歷史化、拼貼等運用多元、反諷、流動異質等後現代主
義元素的作品,來做對比。除了所謂的流行文化、大眾品味、大眾口語的涉入文學之中的
特質外,其實所謂的新生代作家在世紀末以來所發表的作品,竟與黃凡、張大春的實驗性
的,著重文字技巧呈現的作品不同。反倒是在文學獎冒出頭的新生代作家們,都偏好於現
代主義式的呈現。雖然作品當中充滿了流行文化與虛無、陌生等,疏離化、去歷史化的語
彙,以及物化、商品化的日常生活陳述。但是那只是一個小說進行中的客體書寫,其小說
主體卻反而著重於作者內在的陳述、作者對於世界的反思,與想要對世界發聲的一個傾向
。而這樣的傾向,是非常現代主義式的。
  哈柏瑪斯(Jürgen Habermas)反對後現代性的去歷史化,與解構雅俗文化分野的目
的,他認為文學作品的啟蒙主義式的作家意見,與作家的道德還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台灣
世紀末以來的新生代作家,是否又認同了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看法呢?我認
為倒也不是。是因為台灣在九零年代引進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理論的時候,就不是完整引進
。加上作家們在創作的時候,還是難跳脫於台灣文壇上的一些風格與走向,所以反倒是以
後設小說等突破傳統的文字技巧性的作品居多。也因此此類作品風格持續得並不久,因為
寫作這樣的文學作品的作家,不但得具有高明的文字功力,同時也要具備有淵博的學問。
所以新生代作家們在無力開創新的文字技術與形式風格的情況下,反倒開始回頭寫作長期
居於文壇主流的現代主義式的作品。可以說後現代主義小說在台灣並不流行,現今看到的
新生代小說家的作品之具有後現代的特質,其作用是來自於後現代主義呈現在政治社會經
濟傳媒上的後現代性。而他們在書寫自己生活的世代以及環境下,就免不了在作品中帶有
一些後現代的特質。
  所以我在這裡要來討論一位小說家陳輝龍。他屬於五年級那一輩的作家,但小說的風
格與形式卻有別於同輩小說家如駱以軍、郝譽翔等私密式的私小說書寫,反而呈現出很後
現代主義式的特色。所以以下我要來分析陳輝龍的小說的特色與風格,並以此來點出台灣
後現代主義寫作的可能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