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社讀書會講綱 雪雪
從台灣小說走過二二八
文本:呂赫若《冬夜》、伯子《台灣島上的血和恨》、宋澤萊《抗暴的打貓市》、
葉石濤《紅鞋子》、林文義《風雪的底層》
(皆收錄在林雙不先生主編的《二二八台灣小說選》...但好像絕版了囧)
¥日治時期左翼作家發展軌跡(賴和~呂赫若):
˙1920左翼運動在台灣的崛起~1931東三省戰爭肅清左翼
˙台灣左翼文學:1.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人道主義關懷2.對階級的批判3.對國際殖民和
資本主義的反抗4.以中國(台灣)為本位的民族主義追求5.跨國際無產階級聯合陣線的號
召
¥呂赫若的左翼文學:
˙不是指為社會主義發聲,是指絕對站在弱勢者的立場(風格:冷凝純厚)
¥二二八事件的前兆:發表於1947.2.1的《冬夜》
˙台灣:彩鳳 vs 中國:郭欽明(顯示中國台灣的接觸經驗為被迫)
˙將早期反封建、反家庭,以女性為中心的書寫特色帶入政治想像中
˙暗喻台灣人已經習慣荒涼的政局
「呂赫若最初自認為『黃帝子孫』,但這種血緣關係並沒有使他失去觀察政局的能力。以
著民族主義假面君臨台灣的國民黨政權,繼續維持日本帝國主義式的統治時,呂赫若終於
也恢復了早期的抗議精神,極其凌厲地暴露國民黨的統治本質」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
˙問題討論:對於「赤色台灣」的想像。
¥二二八的紀實、爭議與延展:
伯子<台灣島上血和恨>1947.5~宋澤萊<抗暴的打貓市>1987
˙描寫群眾暴力的可怕和群眾自治的熱情與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揭示出新政權的背信棄義
和政治暴力。為作家真實經歷,第一手的資料紀實,具震憾力
˙避免落入「本土八股」的寫作模式:二二八不只是族群對立那麼簡單,卻常被政治人物
簡化和渲染。
「……往往將主要筆觸放在事件發生經過﹑群眾和軍警對抗的場面以及事件發生後對於當
事人和整個社會延綿數十年的重大影響。這樣的描寫顯然僅及於表面現象而顯得膚淺。…
…而作品中卻或多或少都要提及並渲染外省人﹑本省人乃至戰後從大陸回到台灣的本省人
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傾軋﹑仇殺……由此模糊了事件發生的真正主因:官僚統治階段與廣大
民眾的階級矛盾這一當時台灣﹙其實也是整個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
──朱雙一<與本土八股的對抗與超越>
˙台灣獨立運動的起迄站(1945~1947)(1947~?)
終戰後以迄國府來台的歷史真空期,台灣主體對於自我如何完形的過程,即和祖國意象展
開一場想像關係(imaginary relation)的幻象追戲;經過二二八事變台灣本土認同即出
現了危機,在疏離身份裡恐懼被壓抑的沈默,象徵秩序階段(the symbolic order)的
主體認同
「事件中所提出的訴求,事實上都僅止於「高度自治」而已,在國家認同的層次上,基本
上仍以中國做為認同的對象。但是,在這次事件以後…」(李筱峰)
「台灣人民對於政治的畏懼,對現實的疏離,對歷史的逃避,都可以在1947年的流血經驗
中找到原因。同樣的,台灣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主權的探索、文化的重建,也都是以二二
八事件為主要分水嶺。」(陳芳明)
˙政治小說在八0年代興起的意義,不僅在於表現出政治生態的轉變,也在於說明當時的
社會問題。歸屬此特質的政治小說,雖有政治批判的意圖,卻無明顯的攻擊目標(整理者
認為有攻擊目標則屬於革命文學),可以說是比較趨近於社會小說
˙問題討論:Anderson強調國家敘述的完成式,總是在新/舊時間的展現上,傳達一種
深刻的斷裂,而作為寫作民族傳記的行為,便必得賦予「死亡」一種別類的目的。這樣的
國家敘述,在歷經了一連串革命符號的衝動與被語言認同的敘述之後,正是透過「國家自
傳體的汲養過程,以持續累計的死亡率、具代表性的自殺、深痛的殉道者、暗殺的任務,
以及戰爭中的屠殺為由。但它為了拯救敘述的目的,這些暴虐之死,必定也在記憶與遺忘
之間,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份』。」
我們是如何面對228大量死亡意象所經歷的敘述?這些敘述是如何面對歷史的記憶/是否
有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今日是否還有面對、共生的可能?當遺忘成為大多數人面對傷
痛的手段時……
*Symbolic order(象徵域):許多象徵符號、能指的境域,是主體的真正慾望無法被滿
足或被實現的狀態。
¥五○年代政治困境,葉石濤的心境轉折:
˙耽美文學(皇民化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