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NTU 看板 #1C5Hhugr ]
作者: Claypatterns (黏土)
標題: [意識] 從舊機一窺南進基地的藍圖
時間: Mon Jun 14 01:52:54 2010
從舊機一窺南進基地的藍圖
◎董昱 (社工一)、吳嘉浤(中文三) (本文刊載於台大意識報第034刊)
http://tinyurl.com/NTUcpaper03403
帝大初創格局
當初台北帝國大學的總區校地規劃範圍,大約只有今日的四分之三,缺少的四分之一
是今天小椰林道以東,總圖以北的部分;換言之,今天的小椰林道就是日治時期 帝大的
校界。當然,小椰林道過去的樣貌也非今日所見,而是瑠公圳的「大安支線」。由此可見
,帝大北部的校地範圍幾乎是由瑠公圳與其支線所構成,這也顯示出 台大的土地在過去
是為農地所用。
台北帝國大學的校園規劃,在創校初始便已確立雛形:利用東西向延伸的巴洛克式軸
線,連接道路南北的端點建築,表現空間的張力。軸線北部為圖書館(今校史館)、文政
學部(今文學院),南側為生物學教室(今一號館)、理化學教室(今二號館)及本館(
今行政大樓)南北校舍以丁字路向外延伸,主要建物的正面均錯開配置。入口則因應瑠公
圳的流向,取角四十五度 轉入校園,造成幽深內奧、深藏不露的效果。
農業的帝大到南進的基地
而今事變連連,需要內外地共同為擴充生產力計畫努力,加上以第二次歐洲大戰為契
機,除了必定要完成國家防衛,這也加深了台灣工業化的重要性,甚至是對應到這 種國
策工業的促發,這對企業經營也展現了飛躍性的進展。從現在帝國的國防產業和其他各觀
點來看,工業化學的發展是有需求的。為了建設工業台灣,需要深入研 究工業技術,而
基礎的研究也不可或缺,這是我們痛切懇求的部份。目前台灣的工業教育,高等工業學校
有一所,中等程度的有三所,教育的擴充也是急迫的需求。
——森岡二朗,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創立準備委員會委員長,於臺灣總督府致詞。
1940/7/17,臺灣日日新報。
日治時期,帝大將大部分的校地規劃為農學院用地,包括椰林大道以南至基隆路等
地區,都是農學院的實驗農地、農院教室……云云。一直要到西元1940年, 帝大才開始
規劃工學部(即工學院),由東京帝大工學部機械工學科的丹雨重光等人進行籌備,1943
年開始第一屆的招生,設有應用物理(機械)、電氣工學 (電機)、應用化學(化工)
及土木工學四科。據當年度的校舍一覽,當時工學部已有兩間暫時的木造教室可以使用(
今工綜所在地)。
為了南進政策的需要,工學部已然成為發展重點。在當時的規劃中,校園北方有操場
、射擊場等軍事訓練場地,在它的東側,帝大計畫利用今天舊機館以北的地區,興建十七
棟型構與今天舊機械館整齊劃一的建物,作為台灣工業的高等教育基地。當時除了機械館
,也已有興建土木館的計畫。
與二次戰前比較,雖然還是殖民者性格下的校園規劃,當時以模仿西洋中世紀的藝術
風格包裝,太平洋戰爭開戰後,帝大的校園規劃宛若軍營,一改巴洛克軸線、丁字路口設
計,朝向今日的辛亥路、基隆路,寬敞的十字路縱橫交錯,堆疊出大量形製類似的單調建
物。規劃於今辛亥路凝態科學館的位置設置大門,開闢巨大水池,廣場的寬度達椰林大道
的兩倍,向下開出的林蔭大道成為校園的新軸線幹道,加上方格齊整的校區切割,完全展
現了軍國主義最高峰時期的森嚴意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位於五條軸心大道中心,椰林大道底端的南方人文研究所及南方
資源科學研究所,縱使是否曾經興建成功還有待討論,但它負有彙整南洋的人文科學知識
,進而掌握殖民地人民的歷史任務,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帝大到台大
然而,日本殖民時代隨著二戰的結束畫下休止符,「未完成」的帝大校園隨即被改
名為「省立台灣大學」。除了名稱的改變,校園在硬體建築方面也有新的樣貌。而當初對
於 「工學部」的規劃,也就隨著時間逐漸被淡忘;少有人知道的是,今年將要拆除的舊
機械館,不僅代表了工學院最初的歷史,其實同時也就是帝大這項壯闊計畫最好 的見證
者。
機械舊館的存在,提醒了我們帝大/台大的殖民性格,思考過往的校園規劃,除了審
美的趣味、校園的表情,也應該看見它背後的 歷史意義,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未來當工
學院的老師學生們走進工綜新館上課、學習之餘,不知道窗外風的聲音,是不是還會提醒
著人們:這一段氣勢宏大、卻又曲折虛幻的校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