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NTU 看板 #1FX2xvot ]
作者: doane999 (日立昱)
標題: [意識] 磯小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時間: Tue Apr 10 21:00:40 2012
磯小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政治四 李芃萱 (本文刊載於台大意識報第050刊)
http://tinyurl.com/NTUcpaper05008
三月十日,正當臺大校園因為杜鵑花節而熱鬧滾滾、人潮熙來攘往的同時,校園南側
的農業試驗場當中,原本恬靜的磯小屋卻也聚集了一群關心這棟建築的人們,一同參與「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歷史空間暨文物展」的開幕式,為八十多歲的磯小屋開啟全新的篇
章。
過去:磯小屋與磯永吉
目前大家慣稱的「磯小屋」,正式用途是農藝系的「育種準備室」,更早之前則稱為
「種子研究室」。種子研究室建立於1925年,更早於臺北帝國大學創立的1928年,是臺北
帝大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的早期建築。高等農林學校在1928年後,改為「帝大附屬
農林專門學部」,並於1943年脫離,成為今日臺中中興大學的前身;這棟小屋便由臺北帝
大的「作物學講座」與「育種學講座」共同擁有,分別由安田貞雄教授1 與磯永吉教授主
持。
磯永吉教授出生於1886年,於1912年來臺,任教於臺北帝大,並於1926年首次育成了
我們現在吃的「蓬萊米」,也因此被稱為「蓬萊米之父」。雖然小屋以他命名,不過,磯
教授的研究室,事實上位於現在的四號館(園藝系館);然而因為水稻等作物,在進行化
學分析之前,尚必須進行考種、觀察、脫粒、秤重等初步處理過程,因此這裡對於磯教授
的稻米研究,具有極大的重要性,而他也在這棟小屋當中,度過他在臺北帝大研究生涯的
大多數時光。
洗盡鉛華:戰後的磯小屋
戰後,中央政府接收臺北帝大,改為國立臺灣大學。磯永吉教授雖做為留任的三位日
籍教授之一2 ,然而直至退休返回日本,都被借調至臺灣省政府任職關於稻米生產的顧問
,並不在臺大進行教學與研究。
在磯教授離開臺大之後,小屋則由磯教授的學生、任教於農藝系的林正義教授繼續使
用。民國四十八年(1959),當時農復會十分重視育種研究,因此由中美基金中撥款增設
種子檢查設備,並由學校增建了一棟二層樓的考種館。在新館落成之後,磯小屋原本的功
能漸漸被取代,大多數的實驗與課程移至考種館進行。這個現象在林教授退休、由他的學
生──曾美倉教授接手之後更為明顯。小屋中僅有擺放翻土磯、割草機等器械的房間使用
比較頻繁,其他房間則逐漸閒置。
時光荏苒,雖然磯小屋由堅固耐用的檜木建造而成,卻仍然不敵歲月的侵蝕而逐漸老
舊。在曾美倉教授擔任農場副場長期間,仍然持續的關注磯小屋,曾經動用農場的基金為
小屋進行補強、修繕。但在曾教授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榮退以後,小屋便幾乎被遺忘
。屋內房間大多成為儲藏室,堆積閒置的家具與用不到的化學藥品;大學部學生大多只藉
小屋門廊的空間進行調查或大豆雜交等研究,很少進入屋內。
重生:磯小屋的現在與未來
偶於小屋中來去的學生,少有人注意到身後櫥櫃上擺放的許多日文文獻與書籍的特殊
之處。直到2003年,當時仍是研究生的劉建甫,無意間在磯小屋中發現了磯永吉教授的書
籍、手稿,方才揭開了小屋深藏多年的本來面目。各種文獻最後存放於總圖書館的「磯永
吉文庫」,成為臺大的特藏;然而,乏人整理的磯小屋,卻在2006年面臨可能被拆除的命
運:在農場場務會議與總務處的「農學院農業生物資源大樓規畫興建會議」中,皆提出了
將磯小屋拆除的提議。幸在當時系主任郭華仁教授、校史館研究員張幸真女士等人奔走之
下,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雖然磯小屋因為被定為古蹟而得以保全,但其逐漸傾頹的結構,也使得有計畫的大規
模修繕無可避免。然而,在臺大與臺北市文化局皆手頭拮据的情況下,僅能以「緊急修繕
」的名義,對小屋進行些微的修復、補強。直到最近,農藝系邀集臺科大建築系師生共同
進行磯小屋的復舊與活化計畫,並舉辦「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歷史空間暨文物展」展覽
,希望藉由這些活動,讓社會看見磯小屋在臺灣與亞洲農業史中的重要性。
1 雖然安田教授留下許多研究著述,然而因為較少學生留任臺大,其生平事蹟較不為人知
;因此目前僅有磯永吉教授使用種子研究室之紀錄。
2 三位留任日籍教授分別為農機系(今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的高阪知武教授、農藝系
磯永吉教授與植病系(今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松本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