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07-08-03 11:51:27※ 引述《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Physics 看板]
: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看板: Physics
: 標題: [請益] 太極拳的物理性質
: 時間: Fri Aug 3 10:43:36 2007
: 板上大大萬安:
: 下文是轉載至「雲觀」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jw!2DaekdibFBLCqpcn8NFc/article?mid=446&pk=%E5%A4%AA%E6%A5%B5%E6%8B%B3++%E7%89%A9%E7%90%86,
以下內容應是上一篇的原始版本,似乎把「摩擦力與剛體……」改為「波的……」,
「氣沉丹田…」也改掉了,有興趣的大大,請參照看看吧...thx
壹●前言太極拳可說是現今台灣最流行的武術,在早上的公園裡常常可見許多人在打太極
。然而,許多人常對太極拳有一些誤解,認為練了太極拳之後可以身如行雲流水,穩如泰
山,或是身體不動便可以意念凌空發勁將人震飛;相反的,有人卻以為太極拳充其量只是
一種健身操,軟趴趴的沒有任何力氣,不堪一擊,算不上一種武術。
但其實這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太極拳的人才會有的誇張觀念。真正的太極拳不可能違反任何
的自然原理,也不會有任何超越人類能力的力量。事實上,太極拳的確是一種可防身也可
健身的武術,「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在太極拳中仍然是存在的,只不過那是巧妙
地應用物理原理以及了解人體結構的結果。
坊間的太極拳書在解說時常會使用物理學原理來解說,但筆者發現,如果要用正確的力學
觀念來分析的話,很多書都寫的模稜兩可,或者是物理學觀念錯誤。不過筆者還是蒐集得
物理觀念較正確的資料,並在郭于賢教練的指導之下,以物理或人體工學的角度解析太極
拳的內涵,將太極拳的特殊技巧加以解析,分條列舉,讓太極拳看起來不像某些人想像的
這麼玄。
筆者是太極拳的初學者,一開始學習太極拳時,也混雜著成見,只以健身為目的。後來深
入了解,發現太極拳的奧妙之處,故加以研究寫成本文,並希望藉此導正許多人對太極拳
不正確的觀念。貳●正文
一、太極拳基本姿勢要求的物理意義(註一)
太極拳在基本姿勢上要求的是「正直的軀體」,而細部要求有諸如虛靈頂勁、立身中正、
含胸塌腰、鬆肩沉肘、襠勁開圓、虛實分清、氣沉丹田,以下一一分類說明其實質目的。
01.虛靈頂勁、立身中正(註二):
名詞解釋:虛靈頂勁是指感覺自己頭頂的百會穴被一股力量牽起,下巴後收,使頭頂與脊
椎骨成一直線,而立身中正是將自己的尾椎骨放鬆,使背部成一直線。此時若背貼著牆壁
,則會感覺到背、腰、臀部皆能貼住牆壁。
意義:脊椎並不是完全直的,因此不能說中正就是將脊椎打直。此兩個要求的目的在於將
脊椎骨呈現正常的排列與曲度,使得關節放鬆,保持靈活度。同時讓重心落在腳底湧泉穴
上,如果重心偏前,就會往前傾,偏後就會往後傾,則會站不穩。另外,脊椎中正可以讓
脊椎支撐體重時所產生的側向力減小,使脊椎靈活且輕鬆。
02.含胸塌腰、鬆肩沉肘:
名詞解釋:含胸是指將兩肩在不影響鬆沉的條件下微微向前扣,塌腰、鬆肩、沉肘則是將
腰部肌肉、肩部三角肌以及手臂的肌肉放鬆,但保持著基本的中正架式。
意義:這兩個要求是’將全身放鬆。含胸的消極意義是以內扣的肩膀保護胸部、心臟;而
積極意義是固定肩關節,使手臂推出時擁有穩定性。塌腰、鬆肩、沉肘就是要去除身體的
贅力,使靈敏度增加;就養生的觀點來看,也可使肌肉放鬆,使血液循環順暢。
03.襠勁開圓、虛實分清:
名詞解釋:襠勁開圓是要求兩角張開成馬步時,膝蓋往外撐,儘量使膝蓋保持在腳底湧泉
穴上方,膝蓋前端卻不能超過腳尖;虛實分明則是將重心放在其中一隻腳上,只用一隻腳
支撐身體的重量。
意義:這兩個要求是注意腿部支撐重量的方式。襠勁開圓的目的是防禦對手對腿部做的攻
擊,如果腿部沒有撐住的話,就容易被對手從下端摔倒;而如果膝蓋超過腳尖,軀幹到膝
蓋的水平距離會隨著加長,於是以膝蓋為支點所產生的旋轉力矩也變大,膝蓋便要用較大
的力才能產生平衡的力矩,如此一來便會增加膝蓋的負擔,而負擔過重則易受傷。虛實分
明是要將重心所在的腳當作軸,可增加身體活動的角度,並且發揮另一隻腳的靈活度。
04.氣沉丹田:
名詞解釋:這個詞容易讓人想到武俠小說中的儲存內力或運功,但其實氣沉丹田是將意志
力集中在肚臍下三吋,使腹部微微用力,腹部肌肉微微緊繃。
意義:氣沉丹田是配合含胸,藉以保護身體腹側的內臟不受傷害。
二、太極拳使用技巧的物理意義
太極拳在用勁方法中有許多巧妙應用物理原理的地方,諸如摩擦力、動量守恆、運動獨立
性以及剛性結構可傳遞力、非剛性結構能吸收力的性質等等,以下一一分類說明,某些類
別以陳氏太極的「掩手肱拳」舉例。
01. 摩擦力與剛性結構可傳遞力的性質(註三)
太極拳在使用手臂攻擊的時候,並不是將手臂往前揮出,而是將手臂、肩膀、身體連結起
來,而以腳底往地面摩擦施力,以獲得摩擦的反作用力,並且借身體傳至手臂,使手臂擁
有動能。這麼做的好處在於將手與軀幹連結,會比較穩定,也不容易被推動;而用腿的力
量比手臂大,因此以腳施力代替手施力會獲得較大的能量,由於力量是取自腳蹬地面的反
作用力,在術語中便稱為「接地力」。例如在發「掩手肱拳」時,要先將腳底對地面摩擦
,以移動重心,再將腳面旋轉,將轉動的右手順勢擊出。
02.動量守恆
太極拳在發勁的時候講究發「對稱勁」,是指發勁的時候,如果往一個方向出拳,重心連
線的另一端也要出拳,例如發「掩手肱拳」時,右手向前出拳的同時,轉腰帶動左手肘向
後擊出。此動作的消極意義,是在轉腰時,左手向後擊出會使旋轉順暢,保持鬆柔;但積
極意義有二:其一,左手向後打,可以作為攻擊,其二,運用動量守恆的觀念,若是要使
拳頭擁有向前的動量,則軀幹必受一向後的動量,如此容易失去穩定,然而若順勢給予左
手一向後的動量,則與右手的動量抵銷,身體便不會受到動量。因此對稱勁不但能增加攻
擊方向,也能保持身體穩定。
03.非剛性結構可吸收力的性質
當一個拳頭揮中目標時,太極拳強調要瞬間將手臂放鬆。原因是,如果打中拳頭之後手不
放鬆,則因為手臂是緊張的,故呈現剛硬的狀態,因此反作用力會回震到手上的關節造成
傷害;若在瞬間放鬆,則手臂變軟,反作用力在傳遞的時候幾乎馬上就會被手吸收掉,則
關節便不會受力,傷敵而不傷己。04.角動量使運動穩定(註四)
如同子彈要旋轉才會穩定,並且有往內鑽的力量,太極拳也有所謂的鑽拳。例如「掩手肱
拳」蓄勁時,拳面原本朝上,在出拳時,拳面逆時鐘旋轉,擊中目標時拳面就朝下了。若
是拳與手臂沒有旋轉,則若是有其他力碰觸手臂,就會產生力矩使手偏向;如果在拳頭加
速的時候兼以旋轉,會產生一平行於手臂的角動量,此時若是有一外力碰觸手臂,則得到
另一角動量,但因為角動量須相加,便會減小手偏離的角度,於是拳頭的走向比較不易改
變,比較穩定。
05.運動獨立性
運動獨立性是太極拳最奧妙的地方,也就是俗稱「借力使力」、「以柔克剛」、「四兩撥
千斤」的其中道理。說來其實十分簡單,就是針對垂直敵人拳頭速度的方向施側向力,不
攖其鋒。以下分為幾點討論:
A.借力使力
當敵人揮拳時,搭住敵人的手臂,將其往旁邊推,此時敵人會因為自己拳頭的速度與受側
向力所得速度的合速度而往旁邊跌去,而因為對方運動方向已偏離,甚至可以往對方速度
的走向加速,使對方加速跌出,這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
B.纏絲勁(註五)
纏絲勁初步是指抓住對手的手臂,以其手臂為軸旋轉。當對手的拳頭擊出時,抓住對方手
腕並順著拳的走向將手移動,同時扭轉對方手臂。由於施的是切線力,而對方不會在出拳
的時候在手臂切線方向施力,故扭轉能較輕鬆,但卻可有效地令對手出現背勢並使其關節
受傷。
C.走化
常常可以聽到,許多人推一個太極高手,也推他不動(甚至在電影《推手》中也出現過),
這可能讓人認為練就太極內功,就能擁有巨大的內力可以抵抗,其實不然,這是利用側向
力與人體工學造成的結果。首先,人的手要發出往前推的力量,須在手掌垂直手肘時方能
發揮最大效率,反之則會推得很不順且吃力。所以當一個人(或多人)在推一個太極拳師時
,被推者會感受到推人者施力的方向,並且立刻轉動被推面的角度,使被推面的角度與推
者的手肘不垂直,則推者為了施力方便,會收起力量,調整手肘角度並且再出力。此時被
推者便會重複上述動作,再次卸去推者的力量。於是推者的力量便會不斷地浪費在施力和
收力上,而被推者本身卻沒有受到什麼力。因此推者會覺得自己使勁了力推,卻覺得力量
彷彿石沉大海,而被推的太極拳師卻看起來很輕鬆。參●結論太極拳真的不是什麼超自然
的武術,而是諸多前輩以智慧與經驗,巧妙應用人體工學跟物理學的結果。基本的虛靈頂
勁、立身中正、含胸塌腰、鬆肩沉肘、襠勁開圓、虛實分清、氣沉丹田等姿勢,讓身體能
以最小的力量支撐身體,並且還能保持放鬆的狀態。而實戰與拳架中的接地力、對稱勁、
鑽拳、借力使力、纏絲勁、走化等技巧,在在都顯示出太極拳應用力學的靈活精妙,而達
到「以最小之力,化去對方最大之力」的效果。
太極拳用勁的方式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地方。但可惜的是,市面上所見介紹太極拳的書籍,
多半是作者的物理觀念有偏差,只以直觀來做解說,而弄得人似懂非懂;或是講得十分虛
無飄渺,只有深入學習太極拳的人才能看得懂,門外漢反而會弄得一頭霧水。因此如果能
對太極拳用勁的方法提出正確的科學解釋,必能增加社會大眾對太極拳的正確認知,也可
以使出學者更能了解箇中用勁的前因後果,並在體會拳理方面有所幫助。
筆者學習太極拳才近半年,所作研究只能由書上的字句、教練的指導以及自己目前的體會
來搭配,故恐怕無法對太極拳做面面俱到的介紹。並對太極拳如何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
強身體機能等方面還沒有相當的體會,也無法以科學的角度來解析。如果有太極拳的高手
能對太極
所以太極拳是用物理學而不是用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