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舊卡片中A芳說怎麼沒有續集?
所以我又來啦XDD
正文前有兩點注意事項
1.此為個人習武心得又本人只是個學生,所以覺得我的心得有用就記著,
若只是增加習武的徬徨就忘了吧XD
2.我沒打草稿也沒去看上兩篇寫了甚麼,所以若有重複就只是表示我覺得那實在是很重要
主題:定勢
心得開始:
武術三關九節中
上肢分為 肩 肘 手
下肢分為 跨 膝 踝
力量的來源是身體 所以最靠近身體的肩和跨是最重要的
而末端的關節則是變招所用
所謂前拳 遠捶 近肘 貼身靠
不論招式為何 肩跨都是力量傳遞的必經之路
這也是為什麼老師總說 當防禦時最好能控制對方根節(肩和跨)
那轉換到我們練習的時候
肩跨控制整個攻擊的大角度
當我們大角度控制良好時才有餘力去控制末端關節招式的細膩變化
若我們僅僅是注意末端的招式變化手法
我們可能力量其實沒有出來也可能整個動作都變形了
而肩跨控制手臂和腿所用的肌群當然是來自身體的核心肌群
舉凡 背 腰 臀 胸 等等
所以核心肌群的強健是武術的基礎
但又說到武術動作何其多 那些動作會用到那些肌群
我又不是運動專家(如謝安) 我怎麼會知道
祖先們其實也不一定知道 但是有發展出一個簡易的練習方式
"定勢"
就是定住不動 不僅僅是八大勢
所有套路中的動作都能定也要定
如此可以練習到武術動作所需的肌群
當然這是不是有效率的方式 我不知道
但這是一個看似笨但一定有收穫的方式
另一種觀點切入
當動作由A到B
如果維持B對我自己而言是十分費力的
那由A到B我還有餘力去攻擊別人嗎?
所以我必須去習慣B這個動作
把維持B所需的肌群練強
如此我才能在由A到B的過程中發力
反之亦然
由此又可以談到另一個問題
既然這麼麻煩
我的攻擊動作為什麼不就直接找兩個本來就很輕鬆的動作就好了
國術的動作每個都這麼累 不是在整自己嗎?
我所知道的國術中 拳術的發展是後期產生
皆來自於摔跤或是兵器(如 化槍為拳)
摔跤的重點是重心低和重心的變化
所以當我們蹲低重心自然就低
重心比對方低就比較容易翻倒對方
所謂蹲得越低跳得越高
蹲的低發的力就強
就算是從高處落下的力 能落得越低 力量也越強
兵器則是注重整勁,因為以前的兵器並非如現在的重量與大小 單用手是不易使用的
整勁是全身的協調 全身肌肉的整合發力
攻擊的方向簡單來分
由下而上
由上而下
由後向前
左右轉換
我自己的認知是 要練由下而上有深蹲吧 由上而下就馬步推掌吧
由後向前就是起跑的瞬間阿 左右轉換我不知道XDD
再來說到套路招式間的接連
"前一招之末,已發後一招之機"
我的理解是前一招的結束是下一招的預備動作
當我們要發力時 記得攻擊的方向
往前攻擊 預備時就是在後方
要往下打 勢必身體上在上的
左轉出拳 身體必先偏右
所以練套路時這就是接連的重點
上一招的結束已經完成下一招的預備 也就是身體 腰跨 重心的位置已經預備好了
而這些預備的習慣養成還是來自"定勢"
在練習定勢時 假如我定個10秒鐘
在這十秒鐘我可以檢查老師學長姐所說的姿勢要領
可以注意是否為下一招的預備姿勢
若是覺得卡卡的下一招不好做
那想必不是蹲太低超出自己的功力就是姿勢角度有問題
再來也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可以蹲更低了
有時候我們習慣在一個高度上練拳但不知不覺中已經可以蹲得更低
這時也是一個讓自己更上層樓的時刻
當然定勢不是練武的全部
這是一個基礎一個地基
這個地基要打多大是個人的選擇
也不是說這地基打的大就是武術高手格鬥高手
格鬥包含戰術 心理 經驗 體力 膽識等等 很多複雜的因素
而我們所練習的是一個省力的習慣
省力不是說真的用比較少的力
而是將同樣大小的力分散給不同的肌肉而不是由單一肌肉負擔
因此感覺輕鬆感覺省力
在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如果有機會 要耕田 要鋸木頭 要鑽牆壁 要搬重物 甚至是簡單的行走
藉由國術的練習都可以體會更輕鬆的生活
※ 編輯: jauping (140.112.252.96), 06/12/2014 00: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