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
106-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林開世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人類學系大三E群組六選一必選修
δ 課程大概內容
課名雖然是漢人社會文化研究,但老師在第一堂課就講明這堂課會全部以漢人宗教為主題
,除了因為老師本身對宗教領域很有興趣,也因為宗教是漢人族群少數能夠被辨認出來的
文化特色,能夠藉著探究漢人宗教的性質去接近回答漢人究竟是什麼?實際課堂上花很多
篇幅在閱讀並討論西方學者的著作,有點像是西方漢人宗教學術史,注重於西方學者提出
的相關理論觀點,從辯證漢人(中國)宗教的統一性到分歧性,到跳脫結構性論點,轉向
注重文化的詮釋與實踐過程。同時藉著「宗教」這個概念應用在漢人宗教上時出現的不適
用與落差等為例,說明有許多概念詞彙與其背後的分類範疇,是以西方經驗為典範建構的
,且在文化轉譯與援引的過程中,影響了非西方世界原有的分類概念與文化。
課程大綱:
漢人宗教一直是人類學研究中國社會最重要、最有貢獻的領域,但是近年來宗教人類學
理論對西方殖民主義與宗教概念的反省與批判,開啟了我們重新檢驗這個領域的需要。本
課程的主只有二:一,要將中國宗教一方面放在更長遠的歷史來探討,探討在中國文化歷
史發展的脈絡下,宗教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如何有別於西方的傳統;另一方面要看待在
現代性的影響下,宗教如何成為一個思考的範疇,如何具體化為制度與實踐,改變與塑造
了近代的宗教內涵。二,檢討當代漢人社會中的宗教蓬勃現象的歷史脈絡,以及其背後的
商品化、觀光化與遺產化的動力,如何建構出新的宗教主體性與物質性,改變了當代的文
化樣貌。
主體一、為什麼是「漢人」?何謂「漢人」?
主題二、所謂的「中國宗教」是一個宗教,還是多個宗教?
(一)中國宗教的統一性與分歧性 (二)神明標準化的爭議
主題三、宗教與國家
(一)歷史回顧 (二)現代的轉折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知識密度:★★★★★
老師口條和魅力:★★★★★
課程負擔:★★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各週指定閱讀會上傳在Ceiba上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上課學生需閱讀指定閱讀,繳交一至兩頁的讀書摘要或心得。每位同學必須在上課前閱讀
該週的讀物,攜帶心得到課堂並參與討論。老師將會從當日的討論為基礎,做補充與說明
,並針對該主題做比較完整的講解。期末報告主題需於第十二週後,寫好論文大綱與老師
確認,必須經過老師同意後,才可以動筆。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閱讀心得與報告 40%
討論與參與 20%
期末報告 40%
甜與否由於我直接被當了,所以評作業的標準不得而知,可以參考老師其他課程的給分,
但蠻確定頗為不涼,每週課前需要閱讀數十頁的中文或英文文章,並寫成摘要心得作業,
共計十五份,且限期繳交,另外還有長度為十頁的期末研究報告佔了40%,這大約是一般
文學院大學部課程的兩倍,或是碩班專題的閱讀與作業量。期末報告繳交期限有延至七月
底,有點變成暑假作業的感覺。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第一週上課時是全簽,第一週之後也還有再加簽,出席方面,老師沒有說要點名,偶而會
點同學回答問題,但似乎不會影響,我私以為該課的精華就在老師的導讀,如果不出席蠻
可惜的,大部分的文本難度也很難靠自己理解。真的應該要人類系大三再去修比較好,畢
竟是人類系群組必選修,且有不少涉及人類學史與田野能力的部分,我自己是外系的大二
,每週去上課都有種被智識壓制的感覺,不過是很有收穫的。然而,考量到有佔40%的十頁
期末報告要寫,沒有寫人類學報告基礎的大概會很痛苦或是後悔自己幹嘛不旁聽就好。
Ψ 總結
總結來說,除了課程負擔有點重之外,整學期課程下來覺得很扎實,每週都有既有知識被
挑戰到的感覺,有很多有趣的思考,大概是大學以來最喜歡的一門課。雖然最後期末報告
的期限有延到八月,但實在寫不出夠多夠水準的東西,希望未來可以給人類系本系學生和
外系學生不同的評分標準,像是減少期末報告篇幅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