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通識課程評價,請用 [通識] 分類,勿使用 [評價] 分類
標題範例:[通識] A58 普通心理學丙 林以正 (看完後請用ctrl+y刪除這兩行)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可
哪一學年度修課: 107-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李文良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通識
δ 課程大概內容
如題 範圍就是清初台灣
只是老師會以有別於高中歷史課本的角度切入
來探討幾個清代台灣的重要現象or轉捩點
EX:施瑯堅持保台與其背後的家族利益考量.....之類的
個人是覺得很有趣 也學到蠻多東西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4 ★★★★ (0.5扣在分數 0.5扣在老師講課)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老師整理的文獻 但很少用到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純聽講 一學期會有兩次由請來的講師演講(大多是老師欣賞的年輕學者)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很奇怪 我每堂課坐第一排 每次都舉手發問
期末自認也讀很熟 最後只有A
但認識的朋友超混 有時還翹課(點名未到會扣分) 也是A
因為這門課A而沒有書卷 蠻幹的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兩次演講心得 一次報告 一次期末 loading普普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總共點兩三次名 每次佔分很重 通常在又冷又下大雨的時候點名XD
Ψ 總結
確實可以學到蠻多東西,不過評分機制不透明是個缺點
另外就是老師講話很繞,雖然講的東西很有趣,但可能一次上課2個小時
就只講一個點,而且通常是先花1個多小時鋪陳,到快下課才聽懂老師要講的概念
所以會感覺知識密度不夠,白話點就是:廢話有點太多...
至於什麼叫講話很繞,下面示範一個例子:
所以在沒有現代化管理制度的清代海關,卻有著和現代海關一樣的出入境管理
要求,清朝自然就要想出一套缺乏現代化管理制度的海關需要的管理措施,而人民
自然也會在這種沒有現代化管理制度,卻有著和現代海關一樣的出入境管理
的清代海關底下,想出一套因應辦法。
當然不是每句話都這樣,平均一堂課5~6次吧...
雖然主要都在講缺點,不過對喜歡歷史而不追求A+,只求A的人來說
應該是不可多得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