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109-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鄧敦民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哲學系選修(哲學專題群組)
δ 課程大概內容
0、概說:非古典邏輯,看課名就知道是要講大一基本邏輯課程以外的邏輯系統們。它們
往往是對古典邏輯系統的設定有所不滿,比如認為真假值不一定只有真假兩種,非矛盾律
、排中律、笛摩根定律不一定正確等。接下來,我會把課程講到的邏輯系統分成八大類說
明,每個系統大致都是依循著語意學、樹枝系統運算規則、哲學意義的順序講授,而我只
會把重心放在語意學的部分。
1、古典邏輯:複習基本邏輯(哲學系大一必修)的語句邏輯部分,好處是樹枝運算不用
再額外註明是用哪個規則!
2、模態邏輯:重點在引入可能世界語意學,加上box/diamond兩個模態算子,以代表必
然性/可能性。可能世界之間可能存在accessibility,使得某個世界能「看見」某個世
界,如w0Rw1,代表w0看得到w1。此外,accessibility可以加上一些限制,讓系統變更強
,可以證明出更多東西,比如reflexive是指每個世界都看得到自己,symmetric是指如果
w0看得到w1,w1就看得到w0。最後,可能世界還可以再加上正規世界與非正規世界的區分
。在非正規世界,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並且所有事情都不是必然的,所以對於任何的A
,box A會是假的,而diamond A則會是真的。
3、條件邏輯:重點在於修正古典邏輯系統中material conditional的意義,並加入隱藏
前提(在前件中,應該也要包含其他條件的一致才合理)的概念,與strict conditional
的應用。章節最後的S和C1、C2系統,是首次出現沒有樹枝運算規則的系統,所以學習上
較困難。
4、直覺邏輯:最大的特色在於,邏輯算子的語意學是建立在證明之上。比如notA為真,
是代表我們有一個關於notA的證明,也就是有一個「我們沒有關於A的證明」的證明。直
覺邏輯系統不會遵守排中律,「若not notp則p」也不是有效的推論。在樹枝運算時,會
在右邊加註+i或-i,代表有證明或沒有證明。
5、多值邏輯:開始出現第三值i,而非僅有0或1的假跟真而已。若第三值代表既非真也非
假,會形成K3系統,若第三值代表既是真也是假,則形成LP系統。後面繼續發展出FDE系
統,真假值轉換成跟真有關,跟真無關,跟假有關,跟假無關,前兩者跟後兩者各取其一
,因此會形成一個四值邏輯系統。最後還可以加上Routely Star來處理negation。
6、相關邏輯:最困難的一章,就連老師也難以理解其運作背後的意義。特色在於可能世
界的關係變成三角的,rxyz的意義是,對於所有A、B,如果A→B在x為真,A在y為真,則B
在z為真。更複雜的相關邏輯系統(最重要的是R系統),無法再用樹枝規則運算,而是用
公設跟推論規則來證明推論是否有效。
7、模糊邏輯:真假值被推廣到可以有無限多,也就是介於0到1的任何數,x和y的真假值
是x跟y中較小的值,x或y的真假值是x跟y中較大的值,至於x→y的真假值運算較複雜,如
果x>=y,真假值就是1,反之,則是1-(x-y)。這個邏輯系統的最大特色是modus ponens(
A、A→B可以推論出B)不會成立。
8、量化邏輯:是大一基本邏輯課程關於述詞邏輯部分的推廣,後續有對於存在量詞的意
義做出修正,改稱作特稱量詞,區分outer跟inner domain,將量詞的指涉範圍侷限到inn
er domain,因此形成了自由邏輯系統。最後進一步與模態邏輯結合,形成量化模態邏輯
系統。在該系統中,又可以再根據不同可能世界的domain是否要一樣(CK/VK),還有id
entity是否在不同世界都要一樣(CI/VI),排列組合成四種系統。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修完基本邏輯覺得非常有趣 ★★★★★
喜歡定義和符號遊戲的東西 ★★★★★
想知道系統背後的哲學意義 ★★★
希望修完之後邏輯變得更好 ★★
想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東西 ★
之前沒有修過任何邏輯課程 ★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Graham Priest在2008年所出版,第二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Non-Classical Logic,
老師上課幾乎全以這本教科書為上課內容。只有在模態邏輯補充證明系統時,有講比較多
教科書外的東西。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老師是用白板搭配課本上課。不會有團體討論,也沒什麼好團體討論啦。老師的個性很溫
和,講起話來時不時會有種可愛的幽默感。可以在課堂上提問或下課時跑去找老師,老師
也會非常友善地回答。另外,這門課很大的特色是,老師只會上前兩節課,最後一節課是
助教會帶,叫同學上來寫上一週的作業。助教會請同學在白板上寫完之後說一下自己怎麼
想或怎麼做的,助教也會檢查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或沒有人願意上來寫的時候),助
教就會自己寫一次正確的,親自講解給我們聽。到後期越來越難的時候,同學上去解的意
願也越來越低,所以常變成是助教直接下課放我們走,然後寄解答的電子檔給我們。總之
,助教在這門課最大的任務,是確保同學知道每一個習題應該要怎麼做。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期中期末各50趴,期中滿分100,期末滿分加碼到110。至於老師的給分風格應該是跟基本
邏輯一樣,按人數比例去給分。我修基本邏輯的時候,A+比例有來到約兩成,應該還算甜
吧。不過,期中期末要拿到高分,相較於基本邏輯的課,對認真讀書的人來說其實不難,
這牽涉到下面我要說的考題形式問題。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期初時有說,期中期末都是從作業裡面出一模一樣的題目,而且開書考,也可以直接拿教
科書的電子檔來讀,但裡面不能有習題的解答過程。作業就是剛剛有提到的勾選的習題。
每週勾選的習題大約都有十來題左右,所以累積下來期中和期末範圍都各有七十幾題。不
過,期末因為遠距,不適合出一模一樣的題目(不然直接把答案抄上去就好,限制大家不
開書也是期待不可能),所以改成出類似的題目。真的是非常類似,甚至在期中之後、遠
距之前,解答是在課堂上公布的題目,還是有一模一樣地出現在考題上,基本上沒有要刁
難同學的意思。勾選的習題是以做樹枝法的習題為大宗,也會有約兩成是比較難的證明或
說明題,畢竟這就沒有一個可以機械操作的方法可以依循,但期中期末都沒有出現這類考
題,每一題用樹枝法就可以解決了。至於考題形式,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樹枝
題,期中有八題,一題十分,期末則是六題,一題十五分,如果推論是無效的,就要寫出
一個完整的counter-model,可以用文字敘述,也可以用圖示。第二部分是說明題,占二
十分,不過雖然表面上是說明題,其實都還是可以用樹枝法說明。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1)不注重出席率,不出席似乎也不是不能自己看懂,還是可以在考試時拿到分數,但
準備起來一定吃力許多。
(2)強烈建議必須修過大一哲學系必修的基本邏輯,或許修過通識邏輯也可以(我沒有
修過通識邏輯並不清楚),但老師上課的時候常常會提到他以前在基本邏輯教的東西,感
覺是預設我們都已經修過基本邏輯,所以還是要修過會比較知道老師這部分在講什麼。至
於沒有任何邏輯知識基礎的人,切勿選修。這是邏輯的進階課程,幾年前甚至是研究所開
設的課程。雖然沒有修過也不一定真的聽不懂,但應該會學得非常累。
(3)行政事項:加簽全簽、可停修。
(4)助教:助教不會再像基本邏輯課一樣幫同學改作業,畢竟第三節課都會解答,沒有
的話也會上傳到ceiba。助教依然非常樂意回答同學問題,但因為這門課的邏輯系統實在
太多太複雜了,突襲助教問題並不一定能馬上在現場得到助教解答,所以可能寫信問是較
好的方式,或是下課的時候直接問老師。
(5)作業:不強制寫,也不用交,交了助教也不會改,但最好是養成平常就有在寫作業
的習慣,畢竟考題就是從勾選的習題裡面出,所以終究得寫。如果完全沒寫過作業,雖然
考試是開書考,也很難當下就馬上知道要如何解出來。
(6)哲學意義:畢竟這是哲學系的課程,所以老師還是會稍微提一下每個邏輯系統背後
所預設的哲學基礎,與不同邏輯學家之間對此的爭論。關於這部分的討論,跟形上學有相
當密切的關係,其實還蠻好玩的。舉例來說,在以前學述詞邏輯的時候,UD裡面可以放一
個哈利波特,然後我喜歡哈利波特,所以我們可以寫出一個語句,那就是:存在一個x,
使得我喜歡x,這句話看似沒有問題,但說哈利波特存在是適當的嗎?這樣的問題意識,
就發展成了自由邏輯系統。不過,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些東西並不是這門課的重點,
老師常常都只是在課程一開頭或最後簡單帶過而已,作業、考試也不曾出現關於要你論述
(支持或反對)哲學立場的題目,學習重點還是在各系統的樹枝運算規則。
Ψ 總結
真的要對邏輯有濃厚興趣再來修,不然應該會學得很痛苦。雖然課程方面有些困難,但在
考試方面,老師並不會太刁難各位,只要能熟悉各個邏輯系統的樹枝運算規則,就可以拿
到不錯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