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111-1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童涵浦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政治學系 系選修
δ 課程大概內容
Week 1: Introduction
Week 2: Conceptual/Theoretical Tools I: Normative Foundations
Week 3: Conceptual/Theoretical Tools II: Motivated Beliefs and Reasoning
Week 4: Conceptual/Theoretical Tools III: Misperceptions
Week 5: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and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I)
Week 6: (Holiday)
Week 7: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and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II)
Week 8: (Midterm)
Week 9: Historical Poltitical Economy
Week 10: Social Networks
Week 11: Dynamic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Debt
Week 12: (Guest Lecture give by Yukyung Yeo, Kyung Hee University)
Week 13: Economic Origins of Political Regimes
Week 14: Natural Resource Curse
Week 15: Political Polarization
Week 16: (Final)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缺選修學分者:★★★★★
想接觸相關研究:★★★★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Bueno de Mesquita, Ethan. 2016. Political Economy for Public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latively accessible.
基本上老師的課程內容都是 follow 上述課本,並自製投影片上課。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實體授課,同步使用 webex 直播供防疫的同學參加。
會在課前一、兩天把投影片上傳 COOL,上課就按照投影片講課。
老師上課蠻常岔出去講一些過往經驗、人生體悟、其他領域的知識... 等等,
加上老師口條很好的關係,所以不會那麼地沉悶;但也很常講不完投影片,
可能就留到下一堂課再講或跳過。如果是希望課程節奏適當的同學要再考慮。
另外,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老師也很常在投影片裡額外補充他自己的研究,
印象中大概在學期中後段就有三、四個吧?但可能是因為顧及大家程度,
又或是本來就不打算講這麼深的關係,就沒有把研究方法的細節交代地很清楚。
雖然聽完之後能理解研究的結果與意涵,但對於老師到底怎麼做的還是霧煞煞。
(但這些東西畢竟算是補充,不會被當作考題,所以要修的人不用太緊張 XD)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30% 期中考、70% 期末考。
在期中、期末考的前兩週老師就會公布 mock-exam 的考題,
實際的考題中會有 2 題從裡頭考出來,所以考試方面算蠻好準備的!
有寫到點就有一定的分數,論述需要有條理、清楚闡述自己想法。
若能再補充其他知識點則會再往上給分。但要拿到高分也不是那麼容易。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詳見 NTU-EXAM 版。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完全不看出席。加簽全簽。
修過經濟學是基礎條件,若修過大二個體經濟學、賽局論會覺得很簡單,
雖然老師會當作你沒修過這些課程來教,但修過可以更快地瞭解課程提到的概念。
感覺得出來老師很有學者風範,很願意接受學生找他討論,
針對有同學提問如何撰寫作答論述,也寫了一篇撰寫指南羅列出撰寫論述的要點。
Ψ 總結
今年老師有調整授課內容,數學模型的部分減少許多。
可能正因如此,老師岔出去講其他東西的時間增加不少,節奏也變得非常緩慢。
講到的議題也多半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多了介紹相關研究的部分。
因此當作一門講授政治經濟學相關研究的通識課還蠻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