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hoiam (胡愛晏)
2017-06-04 19:51:39問賽道 番外篇34 《外化的矛盾與明顯事件下的迂迴目的》
完整語音檔
http://sethway.org/blog/?page_id=111
感想:輕鬆不費力的神奇之道遇上一般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很努力的意向
與事情會自動完成是否有衝突?
摘錄by胡愛晏:
你覺得不夠或覺得很多,那其實一個數字上好像也不太能夠代表你真正的感受。
標籤也好,證明你是OK的,它其實不會讓你完全覺得OK啦!勞保或健保的所謂
中低收入戶或者說你每年賺的如果沒有比你的比如說全國的平均或者不到達二
倍,或者只是一點五倍或一倍,你就可以減免,對不對?可是你去辦的時侯,
他把你祖宗八代有關的財產都列在一起嘛!然後就說你是不合乎那個標準的,
所以我在講的狀況是一個是我們可見的,感覺不那麼合理,比如說躁音,比如
說食物裡面有沒有毒性的物質,比如說台灣人每人薪資是五萬六,你相信嗎?
這是國家講的嘛!比如說我們國家的GDP是多高,所以我們應該是很幸福的,
後來你會發現把這些所謂人的感受的標準外化,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什麼?
不丹嘛!他們的平均所得不到一千美元嘛!那些外化的東西給了很多人在面對
這樣的情境裡面,有時侯是一種無力感,有時侯是有力的假象。比如說我們講
經濟數字,看起來經濟環境變好了,可是痛苦指數好像也是增加的。明明就是覺
得躁音很大,他跟你說測不到或者在標準之下。有些是社會現象,有些是個人的
生活狀況,那個人的生活狀況變成是我們通常也會受這些評判的影響來評估自已
的部分嘛!公開的、私底下的一種界定,合法不合法,數值超過、低於多少的一
種界定。那種界定變成我們必需算多少才夠,做事只要在那個範圍,你就不能說
我就對了。我如果落入一種外化的標準的時侯,就算你覺得不可以,你賺的錢不
夠,只要國家的平均國民所得是五萬六,那我就是做得很好了。可是後來你會發
現,不問蒼生,問經濟的時侯,到時侯你會變成在努力那個數字。我不可能讓每
個人表達他的意見,經濟滿不滿足,所以我用集體的數字。增加數字的好看,我
的政績就出來了。他會變成數字多就快樂,有些是數字少比如說體重。它其實都
指同樣的意思,那個本質或機制是一樣的,到後來不是直覺的感受,而是開始對
於那種外化的數據或者講法,認同那個東西了。而那個東西好像比我們實質的感
受還要重要。可是那個還只是認為而已。
女學員:「聽許醫師說有志者事竟成,可是我們在團療的時侯又說不要這麼努力呀!
不要那麼認真呀!那有志者事竟成怎麼辦呢?」
polo:「不要有期待呀!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你有那樣的意
志就會跑出那樣的實相出來,可是意志對自我來講不一定是好事呀!我說意志的
內容啦!你覺得那樣的東西一定這樣子看待,或那樣的東西一定這樣子達成,它
對自我來講不一定是好的。感受上是好的啦!但對靈魂來講,你怎麼搞都可以啦!
因為它要的是那種覺受,它並不會在自我的人格升起之前去判斷那個是好壞?對
它來講其實是不同的覺受。」
polo:「許醫師的那個脈絡裡面,你想要做什麼一定可以,然後在癌療裡面,你可
能遇到的狀況是你不用那麼努力也是會達到目標。你可能在談的是『那個意志是
不是努力的意思?』不盡然啦!我昨天就領悟到一件事情,努力是一種行動方式,
可是如果你把你的不動當成是一種努力呢?我昨天跟一個個案在談,他想做一件
事情,可是他又覺得做一件事情會怎樣怎樣,所以他不想做。然後我們在談話的
過程,我就靈機一動,有沒有可能?我們還是要那個東西?對他來講,行動了,
他又擔心那個後果;可是不行動又怎麼去回應他自已想要的那個部分?所以他變成
陷在一種兩難,那我就說衝突一定是幻相,那我們要怎樣把他搞成魚與熊掌都可
兼得這樣?我就說會不會我們還是同時保持著?因為他不是說算了!我就壓抑我
的想要好了,因為我也不能動。或者我也不壓抑但是我又不能採取行動,所以那
又是一個困境,我是說我們讓這二個都可以同時被執行啦!我們在心態上就接受
自已我們想要那個啦!那行動呢?我們要對我們想要的東西採取行動,好,騙術
開始了。我們聽過決定,做事情做決定,然後要你做決定,你就不做,對不對?
後來你就會聽說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確定喔?上勾了,那不行動是一種行動
嗎?陷了更深了,對不對?如果不行動也是一種行動,我為了要那個東西去展示
我的行動,那就表示我有在做了,對不對?爬不出來了!好!那我可以不可以用
不行動的方式來努力?」
polo:「我其實可以採取任何我想要的方式來達到我想要的成功嘛!不一定成功要
用什麼方式,那如果成功不一定要用什麼方式,那我的存在、我的行動不行動都
是代表一種行動。那我會不會成功?我不是不想動,我是懶得動,所以我用懶得
動的方式去代表我的行動,因為信念會創造實相,一件事情要能達成,我要的方
式是輕鬆不費力。那這二件事情,你接在一起講,你要怎麼做才對?你多做一點
都不對。」
女學員:「不是事情少的時侯趕快做?」
polo:「事情少的時侯趕快做,你暗示了一件事情很多的時侯我會做不完嘛!」
女學員:「會累積呀!家事就會…」
polo:「對嘛!」
女學員:「它不會因為你不動它就…」
polo:「不會!你就會逼迫另外一個人受不了,然後去做嘛!那當然那個受不了的人
可能也是你自已啦!」
女學員:「對呀!」
polo:「那這就叫做以不變應萬變的意思嗎?有點像,但是不太一樣啦!那在回到有志
者事竟成,有志者,他或許在談的不是一個行動上一定要怎樣子做。而是在意志上你
能不能確定這件事情的發生?或我會不會相信啦!那講到這裡,大家就可以聯結到信念
的問題嘛!我是相信它會發生的,我是可以規劃未來的,但是我並不去擔心之後要費很
多的努力呀!要做很多的事,然後可能會遇到什麼阻礙?我不去做那樣子擔心的設想而
是我有一個藍圖,有一個相信,那邊會存在。那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了。所以賽斯會講
說對!有藍圖,有一個成功的想像,有一個未來的規劃是ok的!並不是說你完全不要有
期待、完全不能去做事情這樣子才是對的。因為人總會很自然地去想未來的狀況,所以
你可以規劃,但你並不需要去投射一個擔心,因為你投射擔心跟你在規劃是同一件事情
嘛!是同一個機制啦!都是在對未來的一個想像。那我們已經知道所謂對未來的想像,
它其實不是客觀的演變而已,而是跟我們自已的想像會有關係的。所以你可以選擇擔心
,用擔心的想像去描繪未來,那你會知道未來的情境嘛!那你也可以用規劃的方式去描
繪未來,它兩個都是用想像的方式,只是感受上一個是擔心是比較會規劃出有困難的未
來的歷程;那一種計畫未來比較是未來可以怎樣、可以怎樣,比較雄心壯志也好,比較
快樂的規劃也好。所以它兩個東西其實是一樣的機制,都是由我們現在去描繪的。那
我們之前有談過,其實你在想像跟規劃,它就不只是想像跟規劃而已,它其實是讓你
在某一種次元上已經經歷過了,只是它沒有強烈到變成物質實相的一部分突顯出來。
所以我們規劃完其實已經在某種層次上走過一遍了、經歷過一遍了,那我只是把我要的
那個再加強信念也好、我的情感、我的行動力,讓它變成一個所謂實質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