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思維 新的感受--[節錄本期商周]

作者: Shivian (游泳圈*游不回來*)   2005-04-25 14:53:18
考試,是考人類已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觀點,李遠哲的看法是:「考試是考不出到底這個人有多大的能耐。考試考的是人
類已經解決的問題,別人都已經去做了,老師從來不去考老師不會的事,他怎麼會去考他
不會的事呢?」
因此,「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你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今年三月二日,他在一場
對台大學生的演講上「生活在急速轉變的世界裡」,對未來的社會菁英提出警告。
考試名次既然價值性不大,究竟什麼才能產生價值?
李遠哲說,五十年前,父母親希望孩子進到大學後可以學得一技之長,然後靠一技之長走
遍天下,這在過去是行得通。但現在的社會,如果還想可以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的話,他
會說:「時代不一樣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裡面,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人取
代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
化的智慧。他分析自己的歷程,過去累積的很多知識,隨著歲月都慢慢地忘掉,沒有多大
用處,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學東西的習慣,是一輩子享用不盡的。」
「人生是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就沒了持續力。」專研資優教育的師
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學生如果為了維持第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讀
書,自然會排擠掉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或是其他興趣的機會。父母以為考第一名就等於
能考上好學校,而考上好學校又等於未來能出人頭地,如果一再這樣畫上等號,忘了培養
孩子成為有學習目標的人,可能留下遺憾。
張文瑜,三十二歲移民美國的家庭主婦,兒子才六歲就開始上滑雪課、潛能開發課。「我
很怕他跟我一樣,所以要讓他多學、多玩!」
「考試爭第一,是投資現在,教育是要投資未來。」吳武典認為,「第十名現象」的主要
意義,是「觀念上的暮鼓晨鐘」——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績中庸的學生還是有無窮潛力
。尤其對於小學生來說,成績真的不能特別反映出什麼,孩子的未來路很長,變數是很大
的。正如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所說:「他還在學習,你要他贏什麼?我們要讓他去贏未來!

=================感 想===============
第一句話,考試,是考人類已知(解決)的問題。
好像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到最近才有人對我說過這句話。
而當時我把它當什麼呢? 或許有點嗤之以鼻,或許覺得有些老調無聊吧。
不過真的認真想想,顯然不是考試真的沒用,而是我們實在考太多了。
如果到現在還像高中一樣,每天得要準備隔天的考試,
這樣我就不能看discovery,看national geography,
看一些有的沒有的,卻能啟發一些自我思考的東西。
而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覺得黃榮村的講法雖然還算實在,可是功利主義的意味濃厚。
台灣社會文化的走向,已經變成以功利為主,不僅不能輸,還一定要贏。
贏什麼呢?贏我們心目中的什麼呢?
有時候看日本的節目,兩個老夫妻用半生一心一意的栽培日本第一的番茄,
或是年輕人努力琢磨自己的手藝,創造藝術品,灌注理想。
看節目的當時,你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贏誰,或是能夠贏誰,
不過他們卻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就是了解自己。
我現在的老闆,給我看過一篇美國大學教授在大學開學時的演講詞,
叫做"教育的目的"(The Aim of Education)。
落落長的一大堆,我只記得他說,教育的目的,在讓我們了解複雜的社會(世界)
從中尋求到某種規律,或是道理。
我想,要了解複雜的社會,就必定要去注視這個社會,
而現今的社會絕對是多元的,並不是單一價值的。
所以,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像黃部長說的,投資現在以贏未來。
而是去相信、去判斷,各種價值的價值。
現在的教育只會讓人人想變成林百里、郭台銘。
我也很想成為林百里、郭台銘,但是我不是。
但是教育並沒有教我,當我不是的時候,我應該如何安身立命。
這不是太可悲了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