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是職業選手,沒有進入職業世界,
但在國小時曾經是全國羽球冠軍隊的隊員,
所以應該能說一說我的觀察與感想。
台灣羽球在過去20年,最主要的問題應該是缺乏系統性的栽培。
我在國小時,學校有聘請印尼籍的教練來指導。
他曾經說過台灣的國小羽球隊,若去參加世界的青少年賽,
不會輸給中國或印尼等任何一個國家;
(那時的世界冠軍還是王蓮香、葉釗穎等人)
都是後來慢慢被他國追趕過去。
這一點我是相信的,
我在國小雖然是全國冠軍隊,隊友也有人在小六時就升上甲組球員,
其餘最慢也在國中時升甲組,(不包括我)
但像這樣成績的我們,求學之路也並不順遂。
雖然在某些縣市,有所謂的羽球重點學校,
從國小、國中、高中也許一路相承;
但整體而言,這些學校真的是不多。
以桃園縣為例,羽球重點學校比較有傳統的,
就是瑞埔國小-仁美國中-治平高中 這一脈而已。
若一個縣市只有一組重點學校,老實說競爭力不但不足,
選手也很容易成為教練個人的籌碼。
一來,不是所有選手都有能力跨縣市就學,這裡不夠好也只能待著;
二來,環境內缺乏競爭對手,大多時候也不會覺得需要換環境。
加上幾十年前許多重點學校的教練都是外聘的,而非體制內的教師,
我就有碰過教練跟學校處不好,意氣之下帶著選手出走的情事,
導致選手雖然有教練,卻失去穩定訓練的大環境及隊友,
這些變動的因素其實很容易讓選手在黃金時期的進步停滯,甚至失去對運動的熱情。
更現實的是,羽球選手高中畢業以後的出路,大概就分成:
1跟企業簽約 如台電、中油、合庫、土銀
2考進體育系、體大,當大學生;之後有機會當體育老師。
當然1兼2的情況也有,
然而早幾年台灣還沒有成立競技系時,(師大是90年才成立)
考體育系還是走一般聯考,重視學科,這對職業選手來說並非易事。
我的一位學姐,曾經在國內排名賽長居第一,
就是一個高中畢業沒升學的例子。
她職業生涯退休後,據聞是轉業到台電內部當員工,受限於學歷,薪水有限也不易升遷。
也許有人會覺得:進台電耶!鐵飯碗耶!很棒啊。
拜託人家是全國冠軍好嗎?
再看看現在的戴資穎,你真的覺得全國冠軍只值得這樣的待遇嗎?
雖然那位學姐無法打到世界第一,
但假若全國第一也只能這樣的話,有多少運動員會因為看不到未來而打退堂鼓,
這件事就可想而知了。
在大學紛紛成立競技系後,體育選手的未來應該是比以前廣闊許多。
女羽從簡毓瑾、鄭韶婕,到現在的戴資穎,
比起更早幾年,已經取得了越來越好的成績。
但就我個人有限的觀察,這幾位選手的崛起,很重要的緣故都是來自家人的全力支持,
他們的家庭也能提供充足的資源。
戴資穎不用說,大家很熟;
而鄭韶婕的爸爸是社子國小的教練,社子國小是全國羽球國小重點學校的翹楚。
大概唯有這樣背景的人,才能帶出有機會打進世界的選手;
其他家庭背景一般的羽球選手,有誰來持續支持他們?說真的,我不知道。
我的隊友們現在最好的出路,就是當位體育老師。
也許就在校內教教球吧,要培訓選手的話,其實都是額外的付出。
現在學校的大環境對老師們也不友善,
要帶什麼校隊的話,老師都是自願犧牲、無償無悔燃燒熱情才做得到。
但發展一項運動若只依賴這些熱情,自然是遠遠不夠的。
有版友推文說羽球場地不夠。
其實不會,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場地打羽球。
只要有室內球場,一定能畫得出羽球場。
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選手的培訓實在沒有連續性、升學體制的不完善,
以及缺乏足夠人力資源。
這是我的一點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