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轉 沒有不奪牌的選手,就沒有頂尖運動員

作者: cheapchip95 (cheapchip95)   2021-08-04 07:33:56
轉自公視有話好說粉專 石明謹的訪問
————————————————————-
黃金計畫 #東奧 奏效 奪牌獎金灑幣加碼
石明謹》沒有不奪牌的選手,就沒有頂尖運動員
.
台灣隊在 #東京奧運 創下史上最佳成績,在賽場上讓大家共同屏息、一起感動,楊勇緯、戴資穎、郭婞淳、麟洋配、李智凱......,諸多奪牌選手,也成為全民注目的運動明星。
.
東奧選手陸續回國,許多縣市政府、企業家紛紛加碼獎金鼓勵選手;也有人認為,好成績顯示體育署從 2018 年開始投入 3 年 12 億,重點栽培菁英選手的 #黃金計畫,終於開花結果。
.
這是否為台灣體育帶來新的希望?知名球評 #石明謹 來到節目中分析,指出運動產業的養成無法單憑菁英培訓,更應該看到獎牌之外的運動員,才能走得更遠。
.
.
.
石明謹:
.
我們必須知道:所有黃金計畫裡面的選手,都是從不黃金開始的。
.
沒有人從小學五年級,就知道 20 年後會拿到奧運金牌,運動員絕對不是這樣子。所以我們應該看見的是整體運動的「#金字塔」──金字塔沒有底部,即便有頂尖選手,也是會垮掉的。
.
金字塔最上面,當然是頂尖、可以拿奧運獎牌的運動員。接下來有一群可能有奧運資格,或是在邊緣的競技運動員。下面還有很廣大的國內運動員。再來則是全民的運動人口,大家都可以去參與。這樣才是金字塔。
.
如果你只關注前面最頂尖的,雖然這些人奪牌了,我們會很高興,可是黃金計畫只有 38 個人,那麼那些沒有奪牌的選手,或是經過長久努力,在取得奧運資格邊緣的選手,誰來支援他們之前的訓練?沒有支援的時候,這些人是怎麼站上這個選手的位置?
.
你去想想就知道──就算是戴資穎,她也沒有從小就什麼黃金計畫,她也必須靠自己和其他資源。所以對每一個階層的幫助,都應該做得足夠,而不是只聚焦在頂尖運動員身上。
.
四年前里約奧運結束時,我就呼籲過:台灣人不應只把目光投向奪牌選手,因為沒有這些不奪牌的選手,奪牌選手是不會出現的。沒有教練、沒有防護員,甚至沒有對手,你怎麼可能成為頂尖運動員?
.
我最怕的是台灣將奪牌視為唯一目標,然後還進行「軍備競賽」:我每個縣市加發獎金三百萬、五百萬,另外一個縣市要不要發六百萬、七百萬?給予選手鼓勵本身並沒有錯,但是,當你把很多資源放在這些已經得獎的人身上,一直疊加他的獎金,這種資源運用方式就如同放煙火,只是曇花一現。
.
如果我們陷入獎牌的迷思,無法打破只資助頂尖運動員的想法,一時的成績其實都只是假象。#戴資穎 今年 27 歲,假設她真的打完巴黎奧運,31 歲退休好了──那麼現在台灣 20 到 24 歲的選手,有沒有人可以接戴資穎的班?其他運動也是一樣。
.
過去台灣有很好的運動,像是撞球、保齡球。我記得我唸中學的時候,有一陣子你在台北市隨便開車撞到一棟建築物,就是保齡球館。可是現在呢?台灣也曾經出一整批的撞球好手,甚至新加坡、中國都來挖腳。可是現在呢?都不見了。
.
如果在每一個運動都用這種曇花一現的方式,長遠來講是有害的。我們必須去考慮,在金字塔的每一個階層當中,怎樣去推動它的產業,怎樣讓資源分配均衡茁壯──頂尖的黃金計畫很好,那接下來你第二層的「白銀」計畫呢?第三層的「青銅」計畫呢?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的「木頭」計畫呢?
.
這些決定了體育是不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為什麼先進國家不用推黃金計畫?因為它的運動金字塔已經很完整了,擁有頂尖的職業選手,以及廣大的基層,就像美國小孩幾乎都會兩、三項運動。英國奧運選手並沒有奪牌獎金,因為他已經是職業選手,追求奧運是自我挑戰與榮耀,有或沒有獎金並不是重點。
.
所以除了黃金計畫,接下來的層面以及周邊:防護員、教練甚至是對手,這些人如果沒有人照顧,頂尖的運動員,不會永遠站在頂尖的。
https://www.facebook.com/218049788253193/posts/4693950990663028/?d=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