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11-26 00:40:43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3000509-260112
2014年11月23日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饒紫娟
金馬50頒獎典禮上,歷屆影帝后同台而坐的經典歷史畫面傳送全球影壇,至今猶被津津樂
道,帝后同台的規模不僅一舉超越了眾多亞洲影展;不限地域、公平公正的評審,更讓金
馬躍升至更寬廣的視野與格局,也奠定了華語電影的宗主地位。
51歲的金馬,更加沉穩大器,舉凡國際媒體記者、貴賓等的安排,完全比照國際一級影展
,也讓台灣電影人與有榮焉。可預見金馬未來方向更趨國際化。尊榮讚譽闔至之時,國片
也面臨自《海角七號》以來的困境:一、票房的疲軟下滑,二、人才的斷層流失, 三、
市場的激烈競爭,四、發展的方向矛盾。
多元組合世代來臨
在票房成績上,國片年產量約60至70部,但今年賣座的只有《等一個人咖啡》,成本不到
3000萬,主角幾乎都是新人,票房卻一路飆飛破億;反倒是受矚目的大片《大稻埕》、《
KANO》、《軍中樂園》、《想飛》等,票房未如預期。顯然,觀眾對長期支持國片出現了
疲乏,國片的「好卻略有瑕疵」的品質,也讓票房後繼無力。
在影展上的斬獲看,今年柏林、坎城、威尼斯、奧斯卡國際影展,沒有一部國片入圍競賽
片,大部分是入選釜山影展,不過這樣已不容易,因為許多人才赴大陸發展,當多部國片
在同一季節開拍時,一線幕後人員奇缺的狀況是普遍的現象。人才流失及斷層是未來國片
發展的最大隱憂。
在影展上,51金馬今年國片將士用命入圍17項目,22人入圍個人獎項。特別的是入選單人
項目中,有台灣演員代表大陸電影入圍,例如桂綸鎂、張震、金士傑;還有日本演員代表
台灣電影入圍,例如永瀨正敏,顯見大陸電影大軍壓境。這都在在顯示,51的金馬標示了
一個內容組合更趨多元化、跨國合作更趨普遍化的世代來臨,同時突顯未來台灣電影從業
人員將要面臨的競爭更趨激烈。
跨國合作把餅做大
台灣電影年產量約70部,大陸電影年產量近700部;台片票房年收入10~13億元(這是近
三年最好成績,不含2014年),這樣的對比放在華語電影競賽中,真是小巫見大巫。欣喜
的是今年電影中新演員、創作短片中台灣影人作品入選頗多,技術類也入圍了視覺效果、
造型設計等以往向來是香港的囊中物的項目,顯示台灣教育人才的方向是對的,可惜依舊
是零散的師徒制帶出來,政府部會間依舊沒有橫向聯繫的系統式落實教育內容改革。
在電影發展方向上,大部分影人趨向主流商業片,以求有盈餘能繼續拍攝下一部電影,結
果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可觀利潤,反讓大家更趨徬徨。在製片的前端投資財務規畫上、後端
的行銷推廣上,台灣要學習的還很多,我們離好萊塢還很遠。
綜合上述現象,值此國際經濟復甦緩慢,各國經濟政策緊縮之際,「集中資金、減低風險
」的跨國合作電影勢必愈來愈多。根據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統計,自2008年至2013年共協
拍3000多部大小影片、254部跨國合作影片,2013年更高達65部,合拍片呈上升趨勢。
在與國際接軌上,各國影委會爭取合拍片競爭激烈,台灣須加速人才培育,才能在國際合
作上提供更多優秀人才,也才能把台灣電影市場的餅做大,更具國際競爭力,城市也增加
經濟實力。
政治不該介入電影
故此時再斤斤計較政治等問題,不啻是自縛手腳,只會更加窒礙難行。「電影歸電影,政
治歸政治」,這是未來兩岸電影能攜手合作、共榮共享的唯一方法。但如何讓兩岸的磨合
不再是阻礙而是提升兩岸產能產值,政府民間仍須密切合作,且有高度共識,方能大步邁
進。
「怨無大小,生於所愛」,因為愛惜金馬,更須念及其他。政府當務之急:一、盡速開啟
電影體制的改革(文化部的影視司與局快合併吧!只要有心,哪需要3、4年呢?),二、
電影人才培育的改革(文化部、科技部、經濟部、教育部不要光喝咖啡了,再喝人才都跑
光了,到時候只能喝西北風了),三、強化影視經濟的實力(科技部、觀光局、甚至中華
電信等,政府怎麼沒有系統性的整合呢?看看金馬獎帶出多少商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