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四個小時,但無損其中的影像價值
楊德昌的鏡頭語言有種冷冷的味道,意即冷酷,冷漠的事不關己鏡頭,沒有任何澎湃的時
刻,就是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看著事件流過。
我在看的時候相當沉迷於一堆年輕人天生的躁動,對於幫派、組織這種共同體溫的迷戀,
當然honey的超然氣息也是十足吸引人的。
後來我有個朋友說就把他當成在看外省版的【少年仔安啦】就好,直至剛剛翻看憂鬱的熱
帶時突然領悟,這是一部楊德昌的"領悟自身的悲哀"的省思片。
台灣這麼個彈丸之地,在國際上(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人知道,竟然還得承受白色恐怖這種
事情,實是可笑,但楊德昌對於國家之愛必然沒有消失,端看他戮力描寫一群躁動的年輕
人就可得知,就算再小的國家,再荒謬的體制,他們還是有強烈的生命力。
青春是其一熱點,狂放的少年活在教育體制的壓迫下,那應該是每一代台灣青少年的謳歌
,我相當討厭學校裡那些外省老師,甚至真的跟小四的爸爸一樣腦中產生了"官僚"此字
;小四的爸爸活在白色恐怖之下,少年們活在教育體制之下,這又回歸到了楊德昌想訴說
的悲哀,台灣人民不管哪一代,都是活在一種壓抑裡。
最後小四已被判刑,他們家中放著大學榜單的廣播,除了是一種無限悲哀與悔意外,更是
台灣人民的普遍寫照,大好前途卻因一場不可解的少年狂戀而毀,實是哀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