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8533
1960年代台灣與日本電影合作不在少數,按照日本學者赤松美和子在〈1960年代台灣電影
的日本再現〉(1960年代の台湾映画における日本表象)一文當中的統計,共計40部,中
,官方4部,民間36部。這些合作拍攝的電影當中,影像大多已不可考,倒是《秦始皇》
(日文片名《秦·始皇帝》)、《金門灣風雲》(日文片名金門島にかける橋)與《海陸
空大決鬥》(日文片名カミカゼ野郎真昼の決斗)的DVD還能夠在日本的網站購得,這三
部電影的DVD也引此特別珍貴。
《秦始皇》、《金門灣風雲》是中影分別與大映以及日活的合作,兩部作品大部分的場景
都在台灣拍攝,不過,或許因為《金門灣風雲》是以現代為背景,台灣場景能夠輕易辨認
,因此受到關注較多,近年來還有熱心的歷史愛好人士將電影中的台灣場景放在youtube
供人觀賞。事實上,《秦始皇》是台灣官方的電影製作單位最早與日方洽談乃至製作的作
品,日本版的《秦始皇》的內容是什麼?這部作品製作的來龍去脈是什麼?關於1960年代
的台灣電影,過去多以「華語電影」的架構分析,也因此香港電影的輸入成為焦點,台日
合作在此架構下被忽略,透過《秦始皇》合作的追索,也可填補一段被忽略的電影史。
日本版秦始皇
《秦始皇》是日本大映電影公司成立二十週年的紀念作品,日本電影公司對週年紀念作品
向來重視,尤其步入1960年代之後,日本電影隨著經濟的起飛而繁盛。大映在1961年推出
70釐米底片拍攝,片長長達157分鐘的鉅片彩色電影《釋迦》之後,《秦始皇》也是70釐
米底片拍攝,投資規模則更勝《釋迦》。
作為大映歷史鉅片系列的《秦始皇》,演員也是精銳盡出,諸如飾演秦始皇的勝新太郎、
荊軻的市川雷藏、孟姜女的若尾文子乃至飾演儒學者的長谷川一夫等。160分鐘的內容裡
,基本上從人性的角度刻劃秦始皇的性格與功業。秦始皇雖有一統天下的雄心,但當他完
成偉業之後,傲視天下之後,卻也不斷面臨亡國者的復仇,此外,興建了長城的偉業,但
也出現孟姜女為了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電影中的秦始皇,雖然雄才大略,霸氣十足,但
他的種種作為卻總是招來挑戰。他只有與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基層士兵在一起時,才能徹底
解放。
《秦始皇》裡,有不少壯觀的大場面,諸如戰爭、焚書坑儒、長城等。這樣一部台日合作
的電影,到底台灣在那裡?台灣在開頭的協力部份出現「中影」與「中華民國陸軍」。此
外,台灣演員只有唐寶雲等在部份情節匆匆出現。至於台灣地景,除了湖口之外,也有在
火焰山拍攝,至於電影中眾多士兵則是動員國軍約兩萬人拍攝。
穿梭台日之間的蔡孟堅
如果光看電影,沒有仔細檢索相關拍攝過程的資料,可能會以為這是不折不扣的日本電影
,也就是日本視角的秦始皇。
這樣的台日合作是怎麼出現的?算是成功的經驗嗎?
中影與日本電影的合作,來自非電影業出身的中影董事長蔡孟堅。按蔡孟堅的回憶錄《蔡
孟堅傳真集》(1981年,傳記文學出版)所述,戰前他在中國歷任蘭州市長等職務,戰後,
受蔣介石的命令,在日本成立景華公司,實質上則是與日本政界打交道建立影響力。他打
交道的對象包括岡村寧次等戰前日本將校,他們因參與侵略被追放,無法參與政治活動。
按規定,他們必須在1952年日本獨立之後才能恢復政治參與的權利,不過,如果台灣方面
向統治日本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將軍麥克阿瑟表示不予追究,岡村寧次等人
便可提早恢復自由身。台灣根據這個辦法,讓岡村寧次提前恢復自由之身,他也成為「白
團」─台灣軍事顧問團的組織者。
除了軍事方面的人脈之外,蔡孟堅也中介日本電視台方面人員協助台視的成立。1953年蔣
介石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其中提及國民黨在中國失利的主因之一,就在於共
產黨善於運用包括電影在內的大眾媒介,因此矢志在台灣積極發展大眾媒介。中影董事長
多由新聞局主管擔任,原任董事長出任剛果大使,1961年蔣介石指派蔡孟堅擔任中影董事
長,或許就是著眼他的日本人脈,藉此推動台灣電影。更何況,蔣介石積極與日本合作,
但日本的左派團體也引入中國的《白毛女》等多部電影藉以推動革命的理念,在此情況下
,更加深台灣與日本進行電影合作反制的必要。
蔡孟堅在中影擔任董事長共約500日,任內主要事蹟就是與大映及日活分別促成《秦始皇
》與《金門灣風雲》的台日電影合作。《秦始皇》之所以為蔡孟堅的首要任務,根據1962
年3月14日《聯合報》〈合拍秦始皇,邁了第一步〉的分析報導,在於蔡孟堅上任後,蔣
介石詢問業務時,蔡孟堅主動提到要拍攝一部反應共匪暴政必亡的電影,蔣介石大表贊同
。蔡孟堅與日本大映洽談的條件為:劇本方面,由編劇八尋不二君完成後,由台灣方面審
定。資金方面,拍片經費約100萬美元,日方負責96%,台灣負責4%。主要演員方面,日方
占三分之二,台灣占三分之一。
這是蔡孟堅在回憶錄當中所提,赴日與大映洽談的初步共識。有趣的是,從資金面來看,
日本絕對的主導優勢,為什麼只出4%資金的台灣仍積極地提出各種意見?經濟尚未起步的
台灣在資金方面確有難色,但台灣卻有超級籌碼,可以配合大場面的數萬國軍。當然,以
「自由中國」自居的台灣面對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已有20多部輸入日本,台灣必須設法回擊
。由於輸入日本的中國電影多是左派團體放映宣傳理念之用,還未在院線上映,因此中影
必須設法與大映這樣的大公司合作,而且務必宣傳「暴政必亡」。
國民黨內部的意識形態審查
蔡孟堅與大映的初步協議,都因現實條件的變化等調整,例如主要演員台灣雖占三分之一
,不過,此前中影尚未站穩根基,每年只拍了一兩部電影,被戲稱「一片公司」。在此情
形下所培養出來的演員,其功力基底很難跟日本片廠制培養起來的演員搭戲。也因此,電
影開拍之後,台灣演員僅有匆匆幾個鏡頭,例如當時17、8歲的潛力新人唐寶雲,只在秦
始皇選妃時,充任表演才藝的候選妃子之一。
台日合作耗費巨資外加三萬國軍配合演出,但主要演員中卻無台灣人,這也成為蔡孟堅受
到批評的主因。此外,威權時期台灣的電影審查為人詬病,然而,更為有趣的是,作為黨
營事業的中影,更有內部先行一套審查,事實上,電影拍攝之前,劇本早已先送國民黨中
常會,而後責成相關黨政人士與專家審核。
至於電影拍攝完成之後,則有給予黨政高層人士與新聞記者的試映會。《秦始皇》所遇到
的問題在今日聽來不免荒謬:一是秦始皇要燒死孟姜女的情節裡,秦始皇居然接受陳情,
改為充軍。這暗示毛澤東(在暴政必亡的邏輯下,秦始皇也就是毛澤東)也還有人性。二
是電影最後是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推翻秦始皇。有關人士認為共匪應是由國軍滅亡,不待
「大陸同胞」推翻。《秦始皇》拍完之後,日本旋即於1962年以《秦·始皇帝》之名上映
,然而,台灣卻仍在某些不宜的內容應當修剪的風風雨雨當中。不過,日本上映之後,票
房與反應不惡,駐東京記者的所見所聞,倒是為蔡孟堅備受批評的處境發出不平之鳴。
然而,日本上映版與台灣版還是終究不同。日本版是160分鐘,不過,台灣歷經內容的風
風雨雨後,1965年三年之後才在台灣上映,台北市電影票房排年度第九位,但片長卻少了
45分鐘。推估電影中描述秦始皇兼具人性的一面恐怕都被刪去。威權時期電影審查問題,
近年來也為研究焦點,在《秦始皇》裡,我們看到的是國民黨內部的電影審查,這也是台
灣電影文化的另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