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板友好,之前有幸得到板上前輩指點,目前工作已逐漸步上軌道,
決定寫一篇心得回饋,也希望給像我一樣條件不好的人,一點想法上的啟發。
文章稍微長,建議觀看同時,先倒杯咖啡XD...
以下論述將結合親身經歷,主要有三大思考點:
(1)自身籌碼
(2)就業市場的局
(3)因應的對策
_
咖啡倒好了嗎?小弟開始囉!
-
先認識你自己,再認清你的對手
25歲的小弟,當時手中籌碼只有:中央大學畢業證書、研究所肄業證書,沒有日檢證照
多益沒有990,更沒有留學過,反倒還欠一筆學貸,且家庭因素,我沒有家,只能靠自己。
畢業於化工系,索性將台灣的半導體、傳產相關公司,只要沒有學歷限制,幾乎都投過一
輪,但遺憾無腦亂投下,多半是無聲卡,或一面後被告知不符合公司期待。
就在一邊打工一邊等兵單時候(還有懷疑人生XD)我注意到「海外工作」這個選項
很明顯的,現有條件想去歐美幾乎不可能(簽證+學經歷),那麼,哪邊還有機會?
服役期間,透過不斷試行錯誤,我決定將心力放在進入門檻低的「日本」
如新聞以及統計數據所呈現(*1),日本現階段十分缺人才(和人力),尤其以IT、自動車、
介護、服務業這幾個領域最缺,政府近年內更對工作簽證採寬鬆態度。
那麼,我能佔到日本這股缺工的便宜嗎?
「當然不!除非你認清你的對手。」
日本傳統的新卒採用(新鮮人求職),通常會有下面的3+1種天敵:
一、日本人當地畢業生 → 天生日文天賦加持
二、日本人海外歸國生 → 更強!還多了英文被動
三、外國人當地留學生 → 學歷海放我三座富士山
四、台灣人前段畢業生 → 人資顯然會對他們比較有興趣
事實也證明如此,傳統的日商,對外國人的態度十分兩極,通常只收第一與第二類人,
了不起多收留學生,而日本的外資企業,則是第二與第三類的主戰場,人不在日本,
且沒有任何顯著學歷,自然無法獲得同樣等級的機會。
「難道我只能去日本鏟薯條嗎!?」
當然不是,只要避開曝光最多的大手商社、隔壁小美都知道的大公司,還有每年來台灣徵
才的公司。
因此我將策略轉到小型徵才會、小眾的求職仲介上,同時將目標放在集團的附屬事業群、
子公司上(*2)
求職的局
網路上已有不少日企面試的眉角,舉凡自我分析、業界調查、進退場問候、SPI測驗、自
我PR、入社意欲展現、履歷書、職務經歷書寫法...等等
此處分享的是思考層面,我如何在劣勢中,梳理出脈絡,藉此找到適合自己的遊戲規則。
嘿,那麼來個隨堂小測驗,各位還記得開頭提到的嗎?
我的劣勢主要有兩個:
一、碩班肄業 → 如何通過履歷篩選 → 如何說明決策動機 → 如何消除能力疑惑
二、沒有日檢證照 → 如何通過履歷篩選 → 如何介紹自己 → 如何回答面試問題
是的,只要沒有通過履歷篩選都是虛功,學歷確實是小弟的硬傷。
因此常聽到的徵才管道(Top career, Pasona, Recruit)等,十之八九都是落選的,
因此我將心力放在上一段提到的,中小型公司、大集團中的子公司,日文稱為:
「隠れたホワイト企業」
這種企業因為可能因為資本額相對小,媒體曝光少而較少被注意到,同時較不會在大型的
求職渠道上出現。
因此我要做的是:「製造面對面的機會、同時給對方超乎想像的Surprise!」
最後是在台北某飯店舉辦的小型徵才會,得到現場面試機會,而托日本人喜歡SOP的福,
面試的問題不外乎自我介紹、為什麼想來日本、為什麼是我們公司、之後想做什麼、人生
的目標。
這幾個問題其實有個核心,就是解釋為什麼、因為所以(Why so&So what.)
針對外國人的面試,更是透過這些問題,間接確認能否在日本待一陣子、能否適應公司文
化,能否團隊合作(多數日本公司還是強調集團歸屬意識)
所以至少要能抓到這部分,事前先思考過一次,同時加強邏輯型的表達文法(*3)
「因為...所以...」「基於OO的理由,因此...」「關於XXX議題,我的想法是...」
「針對***的問題,具體作法有(1)...(2)...(3)」
俗話說優劣是比較出來的,避開強勁的競爭對手以及挑選適合的遊戲規則後,再加強自己
的決心,展現潛力,根據我自己狀況,還是有很大的機會通過面試的。
(至於驚喜,我被問到打算在日本工作多久時,我回答:死ぬま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