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要回這篇
有些觀點和原po不完全一樣,
但完全是以分享的觀點
完全沒有要筆戰的意思
我不住在美國,
但我的工作及產業和原po相關,
關於專業技能,我有加入兩個美國的專業群組
(美國人較多,而且美國人比較樂於分享和討論。)
我在歐洲遇到的問題,大部份在美國的職場和產業也常被討論
所以希望我的文章不會離題太大
僅供參考
※ 引述《janicechian (路邊小花)》之銘言:
: 重到醫生建議要''移民''才能改善,也真的一到美國一週症狀就消失。加上我自幼就不
是
: 很喜歡台灣的文化,感到活得很壓抑,從小比較叛逆常常質疑台灣教育的意義,長大又
感
: 到台灣社會框架很多,對女性也不太友善。所以除了台灣的家人與食物外,我對台灣的
感
: 情很淡
歐美的職場也有性別差異,女性也很容易遇到玻璃天花板
因為保姆費較貴,
這裡的長輩又很少人願意長期幫忙帶小孩
所以有很大一部份女性,在當了媽媽後,
有好幾年的時間會被迫放棄全職工作,
改做兼職或自由工作者
而創意相關產業,很多工作內容可以在家工作
因此很大一部份比例的女性從事創意相關產業,是因為時間自由,
可在家接案或上班,
但因為她們以育兒為優先考量
價格和薪資沒那麼計較,
很多只要補貼尿布奶粉錢就滿足
導致某部份雇主和業者,
下意識覺得女性設計師就比較便宜
也有很多這類型的女性自由工作者惡性銷價競爭
許多大企業或大公司,雖然不會說出來,
但升遷或是主管職,優先考量男性,
大概就是覺得等妳當了媽媽,
會離職或是轉成兼職。
還有,若是要和客戶,
高階主管溝通和談判比較嚴肅的內容,
某些情況下,女性出面去談還是比較困難
有些人會有刻板印象,
覺得女性只能當執行者,
而不能獨挑大樑當決策者。
無論在哪上班,所有公司都會說,
創意人員的著裝要求只要隨性就好
和我同職位的男性同事,
穿條舊牛仔褲和 T恤
大家都覺得很正常,
甚至他們穿那樣見客戶也很ok
但我只要偶爾在很冷的冬天穿牛仔褲,
和比較厚重的馬丁鞋或登山靴子
就會被男性主管或同事以半開玩笑,
半嚴肅的暗示我說不該穿那樣去上班或見客戶
我穿裙子和高根鞋,有化妝去上班的話
他們就會說穿這樣看起來專業多了
說一直穿牛仔褲和馬丁鞋不夠專業
但我也只是真的很冷時才會穿牛仔褲和馬丁鞋上班,我不會穿那樣去見客戶
如果真的是在上班不該那樣穿
那為什麼他們不會提醒穿得很隨性的男性設計師?
關於性別框架和不平等
台灣讓我最不舒服的地方:
台灣人對女性的身材極度嚴苛
只要不是紙片人就會一堆人叫妳減肥
只要妳不高興或是不接受建議
別人會質疑妳不自愛,不自制
而其它女性的框架,其實在西方國家也都有
: 大概是這幾個原因讓我選美國:
: 1.生涯發展的考量
: 我是做藝術設計的,老公是軟體工程師。藝術設計行業美國環境好太多,我之前好奇台
灣
: 的相關職缺,就上網調查了一下,結果薪水至少差個六七倍。我很愛在美國的工作,有
成
: 就感,也能認識喜愛相同領域的朋友、同事。老公也是差不多的情況,他也認為科技業
來
: 說,還是美國的環境最好。
以前可能真的國外的設計行業環境比較好
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
現在很多公司把設計,甚至程式的工作都外包到開發中國家
我就曾經跟著整個部門被資遣,
因為公司把整個部門外包到印度去了
現在創意相關的行業,工作比以前少很多,
就算有,薪資成長的幅度可能也大不如前
遇過一個設計師被資遣三次,
最後乾脆自己創業
然後這裡喜歡殺價,
凹人做免費的澳客也不少,
也有不少公司以最低價雇用實習生,
實習到期後再換實習生,永遠不請正職。
: 4. 政治因素
: 我對極權政府非常畏懼+不信任,住美國目前沒這種煩惱。
在美國可能比較不用擔心吧,有反中的川普
但中共的一帶一路政策已經默默滲透許多國家了,在許多國家,中資企業大量滲透國營甚
至私營企業,甚至已經併購水電等能源公司,大舉滲透房地產、金融業
我有被當地友人好心提醒過,
公開場合還是不要談到台灣、香港、西藏等政治問題
難保以後我不會被封殺然後再也找不到工作
我兩年前聽到這種言論也覺得危言聳聽
但漸漸得,我覺得應該還是要小心一點好
: 5. 人際關係
: 台灣人相較這裡,比較愛評論他人、管閒事,尤其一些親戚往來,非常疲倦,美國相較
之
: 下人之間有點距離,但還是能做朋友,相處起來舒服很多。
: 當然美國也是有缺點,我目前比較擔憂的是治安,與未來如果有孩子,孩子的教育問題
。
: 北加州治安實在很差,我大部分同事都有被砸車窗的經驗,也有同事在舊金山車被偷,
我
: 們太晚都不敢出門,有次去晚場電影,走到停車場聽到槍聲,嚇死了。
人際關係我同意,
讓我遠離台灣主因主要是親戚來往甚密
還有父母的控制欲太強。
但我覺得台灣真的治安算是數一數二的
是唯一在天黑後,
女性單獨走在路上不用提心弔膽的國家
坐在公共場合也不用隨時把包包抱在身上,
或是把包包的背帶纏在手上,
不用擔心有人搶了就跑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