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有豐富的歐陸就業/實習資訊分享,
但在半導體以及轉職者部分比較缺乏。
以下分享歐陸半導體求職心得,
希望對同領域的朋友有些幫助。
投遞公司以我所在的德國為主(面試>20間)
其他部分是荷蘭與比利時各兩間
文章主要分為兩部分:
概述 與 重點企業面試介紹(分成兩篇)
概述
▲求職者背景:
四大理工科學碩、台積電製程工程師2年、
蔡司(半導體事業部)在職物理博士4年,
德文很廢, 約莫A2-B1之間的程度。
以藍卡持有第三年不綁定雇主的身分、
以及博士最後一年的身分找工作。
▲時間、待遇與福利
求職時間區段為2020年11月-2021年6月,
也就是歐陸疫情肆虐期間。
開出的待遇package依我對公司前景、
工作內容以及所在城市喜好而定,
年薪範圍在70-100K歐元之間(稅前)
週工時在35-40小時之間
年假(特休)在30天以上
額外福利的部分,
有些公司有到職後兩個月旅館的費用、
小孩幼稚園費用、健身房、交通票優惠、
搬家費(必備)、到職獎金、外商可能有RSUs
新家租屋的押金部分提供無息貸款、
買房訂金的利息優惠、德語課、
找房仲介費 (找房在德國很痛苦),
若公司隸屬的工會夠強大,
到職18個月後職等自動上升一級,
等同年薪約增加5-10%左右。
退休金部分也是歐陸人找工作的重點,
差異可到數倍之多, 但我不在意所以沒比較。
▲管道
求職媒介只透過Linkedin、公司官網和內推,
不過內推的職缺中沒有收過任何面試邀約,
最後我在官網投一次反而中了。
我在Linkedin上加了許多獵頭,
荷蘭和比利時的面試機會是由獵頭提供的。
獵頭素質參差不齊, 幾乎都三分鐘熱度而已,
我的感想是...都加好友就對了。
▲履歷
履歷只有一頁, 右上角附上專業定裝照片,
格式部分與美式無異,
只是我特別寫上擁有藍卡(不綁定雇主)
因為在某間公司面試時有被問到,
所以後續面試都有補上。
Cover letter有兩段詳述我兩份工作的經驗
以及該經驗與職缺的關聯性,
第一與最後一段為罐頭文沒有實別的內容,
右上角同樣附上專業定裝照片。
我覺得有些公司和職缺不適合寫得太白,
但是面試過程值得大家參考,
請體諒有時我不講出公司或職缺的完整名稱。
重點企業面試過程
1.美商Q社- RF產品/製程整合工程師
第一次視訊面試與義大利主管談一些製程內容,
以及QA/QM/QR中的FMEA、魚骨圖等意義,
然後對特殊issue的處理手段交換意見,
例如怎麼止血impact lot,
處理second source認證失敗後的roll back,
面對low yield lot, WAT等等問題。
第二次視訊面試與同樣的義大利主管,
外加來自GF和XFAB的印度、德國主管面試。
我們還是聊了很多foundry process相關的問題
沒有fab經驗的人可能這關就被刷掉了。
第三次電話面試直接和HR談薪水,
薪資組成包含Q社的美股RSU,
HR一口答應了我的要求。
之後我要求更高的薪水, HR當天同意了。
一週後我再次要求提高薪資, 這次HR拒絕XD
我會建議大家一次不用客氣地開高一些。
2.德商I社- 光罩設計
第一次電話面試, 面試主管是德國較本土的人,
他英文並不好但是感覺本人是善良老實的。
面試過程中有時他似乎有點不知所措,
導致我們對談中常出現5-8秒的空白,
因此我嘗試著主動開啟話題...
(感覺變成我在主導節奏...)
第二次視訊面試來了3位同部門的主管與HR,
各種膚色都有非常國際化。
表定1小時的面試時間,
老實的主管用20分鐘投影片介紹road map,
我突然像是個聽簡報的老闆(笑)
後續面試偏向業內人士的聊天,
特別是與另2位主管聊半導體業界的生態、
文化差異、工作上priority分類依據等等。
第三次視訊面試同樣與3位主管但換新的HR,
還是沒有提到太多專業問題。
倒是HR問了較犀利的個人特質測試,
並且針對我的回答聽出前後邏輯不通順之處,
我覺得沒有什麼邏輯問題但是他顯然不同意。
最後稍微談了薪水,
HR認為我的期待薪資超出他們範圍。
之後接到面試中某位與會主管的電話,
他想攔截我到他的團隊,
於是開啟了下面的職缺面試。
3.德商I社- Tape out 相關職位
由於在之前面試中便與我談得愉快,
這次視訊面試比較像是確認彼此的期待,
過程類似進到所謂的open offer,
也就是先進I社, 談完薪水後仍很多可開放式討論,
包含job title, job function可以再定義。
最後就是彼此在閒談中無限地找共同點。
這是我認為德國人示好的方式...
試著找出彼此住過相同的城市、
做過類似的研究、相同的嗜好...
以上種種都能都成為建立關係的契子。
第二次視訊面試只面對先前談薪的HR,
他同樣對我的期待薪資感到不切實際,
最後我便回絕了這兩個職缺
沒想到敗在和HR的溝通眉角, 這真是我的疏忽。
隔天主管打電話來慰留,
並且再度向HR商討提升薪資的空間, 仍無效
4.德商I社- 車用晶片產品工程師
第一次電話面試, 與英國主管談的很不錯,
彼此核對工作經驗、累積的know how等等,
沒聊什麼專業知識倒是談了許多職涯規劃。
他說我的職涯規劃與他完全相同,
有如遇到幾年前的自己,
當下只覺得這是英國人的客套話罷了,
畢竟英國人這招可厲害的了。
後續間隔了整整一個月沒消息,
期間我回絕了I社的上述兩項職缺。
原本以為和I社沒戲了,
沒想到這個主管回頭找了我安排HR面試。
第二次視訊面試與新的HR相談甚歡,
我開出了比上兩個I社職缺更高的薪資要求,
沒想到一拍即合...
這份薪水合約組成與福利完全不同,
可見I社的HR有相當大的權力制定合約內容,
若是出現頻率不對的情況,
就會發生我上兩職缺的遺憾,
這點倒是很符合德國企業的文化。
讓我想起剛來德國的前兩年凡事都辦不好,
別人做可以我做就被嫌, 問了也被嫌, 不問卻被白眼XD
後來才了解原來這都是德國的職場眉角,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扯遠了
面試的每個環節都是職場的延伸。
5.瑞士商B社的德國光學分部- 初階管理職
第一次視訊面試與一位德國主管進行
話題圍繞在某道製程, 談論的非常深入,
包含process本身和對應的metrology與inspection,
以及對未來的工作型態期待。
第二次視訊面試與主管和HR談職涯規劃及人格測試,
他們表示在尋找一位能銜接台灣本土team、
台灣客戶與德國本土RD之間的橋樑,
問了各種假設性的情境以及我會選擇的應對方式。
進行了約5分鐘的德文對話測試程度。
第三次現場面試,
在疫情封城之下,
B社仍找我到空蕩蕩的公司見面詳談。
首先與德國大老闆一對一談了一小時,
我履歷上的每個字他都問到了,
過程倒不是測試能力,
更像是挖出我所有知道的東西,
甚至是一些台灣客戶會用到的專有名詞他都丟出來問我是否聽過,
最後他寫了好幾張A4滿滿的筆記,
並建議往open offer的方向進行,
也許先在A部門後再轉B等等。
結束後由第一次面試的主管帶我參觀工廠、
參觀員工餐廳等等設施,明確表示希望我加入。
第四次視訊面試,
與AB部門的同事及第一次面試的主管工作內容,
以及再度確認我的專業背景。
第五次視訊面試與HR單獨進行,
對方先是丟出一份不甚理想的合約,
但是表示一切可談。
這種談薪方式很累,
若對德國可談的福利不熟悉、職等不熟悉、
或者把工會給的基本保障當作HR爭取給你的bonus...
吃虧的機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