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引領科技發展已達五十年!
電子產業用以描繪技術演進速度並做為發展目標的摩爾定律在上周末邁入五十周年,這項
由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所提出的預測—IC上的電晶體
數量每18個月將成長一倍,已準確帶領相關產業在這五十年來不斷地突破各種限制。
Moore是在1965年4月19日出版的《電子學》(Electronics)雜誌發表此一預測,被各界
用來評估半導體技術的進展,也向世人宣告IC製程技術將呈穩定進步,使相關產品的效能
不斷提昇、成本持續下滑,而且體積將會日益縮小。不過各方引述Moore定律的內容不盡
相同,例如英特爾官網說是每隔24個月同樣大小元件內的電晶體數將加倍,而電腦博物館
的資料則顯示當初文件為12個月。因此外界引述多以12-24個月,或是平均值18個月。
英特爾表示,摩爾定律並不是個自然法則,而是一個願望,是很多人的努力讓它成真。與
英特爾在1971年創造的第一個微處理器Intel 4004相較,現在基於14奈米製程的處理器可
達到3500倍的效能,而且成本只有6萬分之一。過去50年來摩爾定律及愈來愈小的處理器
一直是創新的無形力量,它們改變了世界與人們的生活。
除了效能與成本之外,電晶體尺寸的進步也非常驚人,如果現在的Android手機使用的是
1971年的處理器技術,那麼要達到與今日同樣效能的處理器大概有一個汽車停車格那麼大
。
不過這個被半導體產業沿用五十年的定律應該很難適用於其他產業。假設汽車燃料效益的
改善可比照摩爾定律,那麼現在可能只要加滿一次油就可以開一輩子!
不過,最近這幾年陸續有研究指出,摩爾定律的時代終將結束,因為IC製程已愈趨接近半
導體的物理極限,連Moore自己今年都曾說出該定律在10年內可能就會終止的預言。(編
譯/陳曉莉)
iThome
http://ithome.com.tw/news/9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