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原價屋最棒的地方,在於幫助我進入PCDIY的領域。
敝人在2009年左右,第一次組電腦。
舊電腦壞了,又怕買全新的太貴,
才決定自己動手嘗試。
問題是,我對電腦零件規格一竅不通。
我以前很愛電腦遊戲,常在NOVA書耕流連忘返,
把架上遊戲一個個拿下來看,
可是因為不懂電腦規格,常發生買回去了卻沒辦法玩的情況,
因此我在翻弄遊戲外盒時,最後看的卻是遊戲的出場年份。
"這上面寫2005年,3年前的東西,我家電腦應該跑得動吧?"
當然,要自己組電腦,這樣的程度是不行的。
於是我跑去書店買了一本"2009電腦組裝大全"
這樣的年經工具書回來看,
這才對CPU、主機板、RAM、硬碟、顯示卡這些基本元件有了概念。
不過,實際上我到底該買哪一個CPU啊?
一個2000多的CPU跟一個5000多的CPU差在哪裡?
顯示卡又要買到什麼價位?實際能幹嘛?
這些資訊在書上是很曖昧不明的。
最後我到底在順發買了什麼,現在也想不起來了,
只記得顯示卡是8400GS,電源是上一台的機殼牌。
這台拼裝機也沒用多久,一年後就不明不白的壞了。
明明已經親自從買零組件到灌OS跑了一遍,卻不覺得自己有搞懂怎麼組電腦,
面對沒反應的機器,我只感到束手無策。
在淡江大學附近,也沒多少選擇,
(敝人那時已有幸聽聞燦坤的威名)
最後只好到紅樹林的順發,抱了一台聯強機爬樓梯回來。
聯強機用了兩年,電源終究也敵不過歲月摧殘,
又到了該換電腦的時候了。
不過,因為學習3D動畫的關係,
我開始主動查詢電腦硬體的相關資訊,
也在這時候認識了原價屋的線上估價系統。
雖然零組件項目依然多到令人眼花撩亂,
但是搭配售價的清單,讓我可以確實比較。
這次我先依自己的預算,上網找了張接近的單,
再用估價系統調整需求,選好了零組件。
當所有東西都被陳列在清單上,標上價格時,
即使是外行人,也能大略分辨出好壞了。
畢竟比較貴的東西,品質總該好一些嘛?
雖然這個概念還太粗淺,但是八九不離十,
總不至於讓自己花大錢還選了個大地雷。
估價系統的完整,讓原本身為門外漢的我,
首次感到對零組件市場有了通盤的了解,
也對自己選擇的東西產生了信心。
這些是NOVA、光華店家片面的估價單,
以及順發櫃檯上資訊不全的CPU清單無法帶給我的。
雖然有經驗的人,大可以從網路上許多其他管道,
查到更正確的零組件資訊,
但對剛接觸這方面的生手而言,別說查了看不懂,
我甚至對"這些資訊可以查、在哪裡查"都不懂。
剛好這個估價系統,就像懶人包一樣。
我覺得DIY電腦時,最困難的部分不在組裝,不在殺價,
而是在於搞清楚自己需要買什麼。
原價屋的估價系統是不是創舉,我不知道,
不過,是它幫我克服了PCDIY最大的難關。
相信有很多資深的前輩,跑過光華商場,
經歷過走訪各店家比價的年代,
對很多人而言,原價屋可能只是淘汰舊時代的新模式,
不過對我來講,我的PCDIY路程是從原價屋開始的。
現在回想起來,從這裡開始切入的我,
感覺比許多人少付了很多學費。
想到這一點,我覺得蠻慶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