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測試文,被FB社團轉貼之後
FB社團的大大們討論詬病的點大約有兩個
1.噹噹膏測試時間太短,沒有足夠讓噹噹膏晶化,達到理想導熱效果(需要加溫5分鐘)
http://i.imgur.com/PP0jCWA.png
2.所有散熱膏量都塗太多了,影響導熱效果
http://i.imgur.com/q77bKRd.png
http://i.imgur.com/P4SIWN7.png
所以有了第二次測試
這次採用新的方式進行測試
首先Y500大家十幾年看的很膩,拿掉不測了
只測噹噹膏/MX4兩種
相信我,我也不想要花了499元
買到一條Y500等級的散熱膏
所以這篇嘗試修正使用方式
看看噹噹膏是否有進步空間
測試環境:
冷氣房25度
不蓋側蓋
測試重點:
1.確保塗抹"總體體積米粒大小"的散熱膏
2.測試塗抹方式對噹噹膏是否有影響,還是會測噹噹膏五點塗抹,對比米粒塗法
3.先用甜甜圈燒機十分鐘,靜置主機5分鐘降溫
4.跑 3d mark timespy
5.採用msi afterburner紀錄全過程GPU核心頻率/溫度/使用率
6.所有散熱膏塗抹方式均有照片,並會對照真實米粒大小
甜甜圈軟體設定:
http://i.imgur.com/kfwMna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