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老地方: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1958089-1-1.html
看有沒有板廠RD或PM要出來證實以下的內容了XD
1. A卡從 480 (Polaris 10)開始就引入了 avfs (Adaptive Voltage and Frequency
Scaling) 技術即自適應電壓和頻率調整,來對顯卡功耗做優化,假如你玩過最早的公
版 480 (雖然那玩意散熱很渣) 或者有機會拿到過 580 的公版的話,會發現頻率很少
跑到 1266mhz 和 1360mhz,Wattman 裡的7個節點本質上就是自適應電壓和頻率的曲
線,從而應對不同負載下的性能和功耗平衡 (最高TDP上限當然是寫死的),最高頻率
和電壓則往往是在節點6和節點7之間。相比起以往的固定幾檔的頻率/電壓來說,這樣
的機制理論上能在不同體質的晶片,功耗以及性能之間達到更好的平衡。當然這套東
西 AMD 最早是放在 Carrizo apu 上面,後面也演變成了 Ryzen 上效果拔群的
SenseMI,65W 甚至還有 45W TDP 的 8c Ryzen 就是靠這套東西做出來的。
而 NV 在 boost 機制上早在 Kepler 就有引進所以這套玩的更6,相信當年自己折騰
過 Kepler 和 Maxwell BIOS 的就知道那個表格有多複雜,大部分人都是選擇破解
TDP 讓頻率跑的更高並且固定,其實玩家們其實根本不在乎那點電費,而是追求更高
的性能為主。後來 NV 在 Pascal 的 GPU boost3.0 直接封鎖了 BIOS 編輯的簽名,
Power Table 也做的更加激進,得益於架構的進步和 Tsmc 16nm 的優勢,所以
Pascal 在超過百分之99的情況下功耗表現非常完美 (那百分之一是玩ln2,你懂得),
玩過華碩雞血 BIOS 的都知道,Pascal 超過臨界點的溫度和功耗是什麼表現,我就不
再這說了。到了 Turing 這一代還能搞出晶片分檔次賣這種.......怎麼說呢,反正從
商業角度來講確實很厲害,對玩家來說嘛就不太友好的東西,NV 在對性能功耗比這塊
真的是挖掘的非常深,不得不佩服。
2. AMD 的這套東西其實以 AMD 自己的第一代 boost 系統來說,靠著老舊的 gcn 架構
和還弄成這樣已經做的非常不錯了。但是廠商在580上甚至搞出來什麼巨大的散熱
8+6 pin 的 PCB 設計又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雙方都有問題,首先 Polaris 的性能
本身也就那樣,而廠商更多的是希望更好的性能去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於是從頭開始
就放棄了這套東西,而是選擇更高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而為了高頻率下保證產品的
良率,勢必又需要更高的電壓,結果就是大家拿到手發現絕大部分普通體質的卡都能
跑更低的電壓,溫度功耗也更低。而後期出貨的580則非常保守的改成了跟公版一樣的
頻率,相信原因是什麼我就不說了吧。
不談產品本身的話,AMD 的鍋則有兩個,一是宣傳策略的問題,拿 Cpu boost 那套來
跟老黃玩,Cpu boost 都知道那是有條件達到的最高頻率 (單核、雙核或四核及其他)
,而老黃雞賊的是在 Pascal 上面標的 Boost 根本不是最高 Boost,消費者先入為主
,加上 AMD 本身的 Boost 頻率也有限,合作廠商只能選擇以一個固定的最高頻率去
開發產品。
二是工程師跟工程師之間溝通的問題,Wattman 和 avfs 這一套東西據我所知 AMD 跟
合作廠商溝通的其實是非常非常不夠的,包括 Wattman 的 Powerlimit 這項到底要取
多少在兩邊來說都是個問題,甚至某些廠家的 RD 還在拿以前 hawaii 和 antigua 那
套來開發產品,結果同樣的卡同樣頻率做出來比人家家高幾十W都有,而 AMD 的工程
師則對自家顯卡要上這麼貴的散熱器和輔料導致成本上升感到吃驚也側面反應了雙方
溝通不暢的一些問題,當然對消費者來說更好的散熱器和更好的性能其實並沒有什麼
太大的問題,最後的結果就是到了 590 這顆末代 Polaris ,AMD 事實上是放手給廠
商的 RD 自己來做的,最後的產品其實也蠻好。
3. VEGA10 和 VEGA20
從 VEGA 開始 AMD 就沒有再給 AIB 自己來弄 BIOS 的權限,而是廠商提要求,AMD
自己來折騰,一是 VEGA 的這套電壓/頻率機制相比 Polaris 更加完善,比如待機的
時候可以降到雙位數的頻率,而 Polaris 上面合作的不暢可能也有影響。二是 VEGA
本身的良率和返修成本也非常高,RMA 的話就是整個核心加上顯存一起報廢,而
VEGA本身的成本也非常高,所以自己來也是保險的做法 VEGA20 在用了 7nm 的情況下
,相比 VEGA10 在 boost clock 上面從 1546 增加到了 1750,在功耗架構基本沒變
的情況下提高了這麼多,而核心面積大幅縮小,其實是符合預期的......ok,那麼又
有人問了,那蘇媽發布會的 1800mhz 是什麼鬼?AMD 在虛假宣傳嗎?當然不是,AMD
自己稱之為 Peak engine clock,當然是有條件才能跑出來的 (類似於 2700X 標的
xfr 4.25G頻率),但是這次 Radeon VII 相比 VEGA64 來說,boost clock 能在
絕大部分情況維持在 1750 以上,接近 Peak clock。這對比同為公版的 VEGA64 風冷
來說已經是很大很大的進步了。另外從 Radeon VII 這次功耗限制只給調百分之20來
看,AMD 也在逐漸收緊對這一塊的控制,畢竟+50%的功耗上限相對來說給玩家確實太
多了,而某些網絡上的言論 (不討論是不是水軍) 對 A卡功耗高發熱大這事也對 AMD
自己本身的開發思路造成了一定影響吧。
總結:產品本身架構的競爭力就有限,和合作夥伴的溝通不暢,自己在市場上宣傳方式又
沒老黃靈活,其實 Radeon VII 這東西我覺得更應該吊高價格去賣那些有需求但是資金不
足的工作站市場,比如去年的 VEGA FE 的定位,特別是視頻編輯這塊 (比如 Mac 的Egpu
之類),大量外網的評測也指出這一點,現在N卡普通市場在賣的 12G 在編輯4K視頻的時候
是不夠用的,而不是自降身份來跟老黃玩 699 美金的遊戲顯卡,一是核心競爭力不足二是
16G HBM2 毫無意義,so,大家還是等 NAVI 吧,或許還會有驚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