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vaWolf (¯\_(ツ)_/¯)》之銘言:
: 回個跟標題無關的
: 看到影片開頭的一段組PC的廣告,好奇之下就去那網站看了一下
: 美國買PC是不是有點坑,點進去就是給你選個定位、你主要玩的遊戲跟一點點的客製化
: 選項,甚至連用什麼品牌都不告訴你、主板也不能選、硬碟也固定幾種容量選擇就這樣
: 組了一台套裝機,連LOGO都是他家名字,怎麼感覺有點坑
: 這算哪門子的Build your PC....
DIY本來就不是常態,外國人更習慣的模式,
或許是APPLE、DELL那一種在可限制規格下的"DIY"
就能讓很多消費者滿足了,這幾年流行的電競產業,
則是滿足更多的普通消費者,讓他們覺得這RGB一掛上去,
就有DIY的FU了。
台灣特殊的地理、經濟、工業環境,電子出口產業,
讓DIYPC產業變得真的可以成為一個產業。
而更變態的是中國,由於大量的電子製造廠在那邊,
各種上中下遊流通的各種PC、手機電子面板料件、零組件、
淘汰件、相關周邊產品設備幾乎都買得到,
加上一堆人會修了就自己出來單幹,發達的物流產業,
也養出了各種包辦維修替換料件的私人產業。
但比起量大管飽的套裝電腦,DIY的量就像九牛一毛一樣。
去年全世界有統計的套裝PC出貨量大約是6100萬台,
筆電則是2.24億台,全年PC總計約2.85億台,
這已經是疫情高點後的低點。
你這文章的感覺,就像一個日本人在家鄉隨處都能吃到牛丼拉麵,
就覺得這種東西應該隨處都有吧! 應該大家都喜歡吧!
但可能在一些國家地區,這東西真的算是中高級料理,
變成餐廳等級的食物了。
而在台灣常吃到的滷肉飯牛肉麵,在其他國家又是珍奇料理了。
事實上台灣的DIY環境,從過去到現在已經改變了很多,
從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到現在的兩三家獨大,
然後有些店家拚不過,只能轉型去做所謂"特殊的獨佔行業"。
以前就有所謂的店家套裝機,然後在某些零件下可以根據需求更改,
例如硬碟容量、顯卡,機殼外觀,剩下都是固定的基底零件。
都是計算零售利潤、廠商REBATE後的最佳化結果。
例如這一個月就是要推XX的板子,超過XX件就能拿到多少獎金。
這也就跟手機行業一樣,為什麼一堆店員狂推XX牌,
背後都有交換利益的。
過去也有人一台電腦是十家不同店家買的零件,慢慢湊,
一方面可能為了省錢,一方面真的是當學生,時間太多不值錢。
現在台灣這二十年來的DIY習慣,已經都轉型成一家店解決所有需求。
把保固後續問題有效的控制解決,時間才是金錢。
以前有些店進了一些怪機絲,不去店面真的買不到。
現在網購這麼方便,消息一出來,也是會瞬間被搶光。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進化了,特別是資訊流通這部分。
但跟公司政府學校機關需要的各種套裝相比,DIY依舊還是小眾。
這跟買車依樣,會改的,還是少數,頂多就是外觀裝飾貼個小鯊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