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最大的問題不在別的,在頭腦。黃氏兄弟的頭腦,還是1980年代初期的;而他
們的心,還更早,在1970年代,確切點說是工業化、現代化以前。我在霹靂最盛時的19
98年也去過他們幾場上台北辦的活動,雖然那時我還懂得不多,但我發現,黃文擇他們
的談吐,似乎就是很典型的一種「自得的鄉下人」:
他們上到台北來,看到這都市很繁華,會讚嘆一下,但接著又會說,還是自己家鄉
好。他們講招收新編劇的故事,面試到一個瘦瘦的女生,師大畢業的「就想這樣一個女
生去當老師多好,幹嘛到我們這邊來?結果人家拿出厚厚一疊筆記,哇!沒辦法,不能
不收了。」(大意如此)這段話顯示出兩種價值觀:一、他認為女生讀到大學畢業,去
當老師最好;二、他看重「努力用功」,所以看到厚厚一疊觀影筆記就投降了。
後來就是這位編劇,被罵得非常慘,說寫壞了很多角色。我們知道努力不等於才華
,也不保證成功;方向正確、有宏觀戰略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他們好像不知道
。
後來從電影《聖石傳說》到上國家戲劇院舞台的《狼城疑雲》,我確定了:他們確
實不知道,而且死性不改,直到今天,又仆一次。
二十年來他們也搞周邊,異業結盟,「國際化」,但他們並沒有認真去研究裡面的
門道,而是順其自然地想風光一下而已。真要他們國際化,他們就沒了主見,然後聽人
說該改這個改那個就改,找的人也不是真正內行的人,當年我們看報導說他們怎麼把這
個推到美國,我們沒出過社會都一眼就知道這肯定完蛋,結果果然完蛋,屁都沒有。
他們也做時裝布袋戲什麼的,說求新求變,但從方方面面的跡象和成品看來,他們
仍然是三十年前那種「自得的鄉下人」,不管外面世界變怎樣,還是自家最好。本土主
義者不察其弊,也為之幫腔喝采。
但他們偏偏又不是真正活在古代的那種守舊派,他們年輕時就是靠時髦的聲光特效
發起來的,他們正是在某種告別傳統的路子上得到了成功,就像粵語歌、台語流行歌曲
在1970-80年代不約而同地抖掉傳統歌謠的元素,抖光了,到1990年代完全現代化了,
也就泯然眾人,只能跳針了。這只有跳脫主流的套路,重新去經營傳統和當代,本土和
世界的交融,才可能展開新生命;粵語歌做到了,台語歌做得差一些,而霹靂布袋戲,
很不幸的,就是那種跳針的主流思維。
結果就是:雖然現在台灣各行各業各方面人才很多,霹靂戲迷裡更不會缺少真正懂
行的專才,但這些能量一概無法為黃氏所用,因為黃氏就仍然是那個腦袋,還又虧得起
錢,碰到任何事情都只會用他們一貫的思路去想,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的。而今虧成這樣
,也便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