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篇新聞稿並不是什麼霹靂真正意義上的經營方略以及自我期許。
這只是置入性行銷的一種變形文宣,作用就跟袁紹與各路諸侯共討董卓前歃血為盟一樣,
是演戲給人看,讓天下人以為這些諸侯真的一心同體,守護漢祚。
霹靂現在已經是上市櫃公司了,股票的漲落遠比賣DVD好賺。一篇詞藻華麗,言情並茂的
新聞稿,編寫與宣傳的成本只要幾十萬,但只要騙一些局外的投資人(尤其是中/外資)
買入,繼續用這個為宣傳「霹靂文創成長力道強,獲利受外資肯定」繼續吸引其他投資
者,進而使股價漲停個兩天(成長14%),霹靂內這些大股東的資產就在兩天內增加一成
以上。
反觀賣DVD,需要養"好"編劇、劇組、演員(偶)、片場以及一票支援庶務的人員,還要
維護通路、公關行銷,支出動輒百萬計價。每週出片銷售額還不一定多少錢…
請問若你是老闆,你會選擇那一種賺錢管道?
便宜好賺又快速的炒股票,辛苦賺少又須長期經營的拍片?抖基?
道德問題?名譽問題?太好了,真高興你們問。
但這早已有一套所有上市櫃公司通用的對應方式:「公司營運要對股東負責。」所以,本
來就應該選擇低投資、高獲利的營運方式來經營才"對得起投資者(股東)"。故不是霹靂不
念故舊、不思根本,而是股東對霹靂有更高的期許以及獲利要求。才逼的霹靂不得不選擇
其他的經營方略。至於這些萬惡的股東是誰?當然是廣大的投資大眾啊~(請無視絕大多
數股票還掌握在霹靂自家高層的這件事實)
以上經營模式的改變,是台灣許多中小企業轉上市櫃後的通病。絕非霹靂獨有,所以也沒
啥好意外的。有趣的是這模式已經證實數次,最終都是使該公司變成雞蛋水餃股,但還是
一堆老闆前仆後繼的踏上這條不歸路。
由此續究,就可以發現霹靂這幾年的動態都是相同的。
1. 為了賣偶、賣週邊精品、賣公仔,導致本劇偶像/造神劇化。
2. 推動遊戲市場,授權各種浮濫的手機遊戲(與早年霹靂奇俠傳不同)
3. 強行推出支持者不看好,但"可能"吸引大眾目光的電影(宣傳片)
4. 接連不斷的出現在新聞版面上歌功頌德、有夢最美的信心喊話(報導、專訪等)
接下來,還會有什麼招式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個人期待霹靂的走向,可以讓我篇文被重重的打臉。讓我可以回到那個每週打電話去出租
店爐老闆幫我留帶子的那個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