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招式是喊給觀眾聽的」解釋很直白,
不過這種「放招一定要喊出來」的演法其實也象徵了東方戲劇的寫意主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KukQSd_aY
有時間的話可以從19:40開始看
所謂寫意,就是寫實的另一面,把「意境」給演出來就好了
可能是因為硬體不佳,劇作家或演員們漸漸把看戲的重點放在藝術層面上
如上面影片說明的跑龍套,
只有四個人,但是你當他是幾個都可以(八百壯士、四十萬大軍等)
觀眾看的是意境,而不是非得寫實、硬生生演出來的畫面
說回布袋戲,武打一開始在野台期就是寫實寫意交錯
寫實的部分,可以看到單手戲偶耍花槍
寫意的部分,可以看到戲偶撞兩下然後其中一個就說我死了,再放個煙霧打個光就好
觀眾在過去就習慣布袋戲以這種方式演出武戲
到了DVD時代,兩方面都有進展
寫實的部分讓人越看越爽、越像真人快打,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a3MRDpNc 可以在馬背上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JXcg33Yz4 小碎刀步
貼近真人的搏鬥,需要相當的功夫及人力投入
寫意的部分則從幾個方面進展
如獨眼龍的刀,不要去在意為什麼收得進去,那就是一種帥
平常藏起來的刀刃,也象徵獨眼龍沒事不會開殺
如一劍無悔敗飄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0Tr_rt1_k8
兩人合招其實看不出來什麼合招,兩個人閃來閃去錯位一下
再擺個壽司出來就好像重現了一劍無悔,意境有到就成功了
如兩個人一錯身,也看不清楚怎麼砍的,其中一個就倒了
不用管到底贏的人是怎麼砍的
如發招時要喊招式,就是象徵發招者現在的狀態
黑白郎君一出手就出一氣化九百,表示生死關頭
第一招發怒馬凌關,就是還在觀望或不到危機時刻
轉身把招式擋掉,表示對面是廢物
延伸出來,也可以製造其他的美感
以前發招很喜歡用招式名弄對聯(尤其是古早霹靂),怒潮襲天一定要對純陽貫地
奇怪欸,明明是敵人,為什麼招式會對仗
但是這樣武戲看起來就有一種相稱的美感
其他像爆成紙花=功力差距太多
持武器的手流血=稍微落於下風
嘴角有血=落於下風
吐血=受傷(看劇情需要決定還可以吐多少血)
變成藍點點飛散=領便當
武器穿身也不一定是致命傷(而且武器穿身為什麼會嘴角流血)
重要對決一定都是同時認為現在要出最後一招
這些都是寫意的演法,只是我們已經看習慣而沒有察覺
統整以上的內容,我的結論是(給End的人看)
發招喊出來,是為了在設定充足下,讓觀眾知道角色的狀態
除了製造氣勢,也可以讓觀眾知道角色的狀態
此外還有些許讓武戲更具美感的作用
不過是為了讓觀眾能夠看懂畫面所傳達的意境,而使用的寫意手段之一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