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一點,好像其一個以前是亞視的員工,有份參與在香港引入千禧版大儒俠史艷文的製作,撰寫配音(粵語)稿。其實從以下這段視頻的12:20已開始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PEicp1BBk說最初由亞洲電視的沈野引進千禧版大儒俠史艷文,然後說了一些史艷文和布袋戲的背境,和推動國語對布袋戲的影響。當時在對手無線電視播新聞的「炮灰時間」推出這部劇,採雙語廣播,可選擇台語或粵語播放,粵語的配音及對白則盡量本土化,加入很多香港的俗語。推出後,由原來收視兩、三點一下子開播後便有四點收視,中段的收視曾有八、九點,令工作人員也很詫異。後來才知道雖然傳統電視工作者不看好,但在不少年青觀眾的心目中留下新鮮的好印象。不過因為當時亞視是另外找人寫粵語劇本的,所以跟原來台語的版本差別不少。而對白中也加入大量本土特色,包括中英夾雜,及各種與香港時事緊扣的梗。而亞視的製作人員也要求配音人員盡量大膽演繹,甚至請其中一些配音員以上海語或潮州語去演繹。不過當時收視雖然不錯,但亞視高層似乎並不欣賞。而引進者沈野其中一個考慮是想吸引東莞的觀眾,因為當時東莞有不少台商在那裡經營,希望吸引他們收看(及買廣告?)。以上來自節目的其中一個主持沈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