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請gking好友代貼)
地冥隨筆(三)戲劇 by 采薇
神話劇就是從紀念圖騰的禮儀中演變出來的,獻祭是這種神話劇的高潮。
----亞.泰納謝(A.Tenace)《文化與宗教》
有關戲劇的源起,可從人類學、文化學、藝術理論等不同角度分析,論證戲劇與
宗教/神話/儀式的關係:「後世戲劇,當自巫、優兩者出」(王國維《宋元戲曲考》)、
「戲劇一開始便是宗教性的,起源於儀式」(赫麗生(Jane E. Harrison)《古代藝術
與儀式》),戲劇所展演的內容正是諸神操控的人類命運,以此作為敬神獻神的儀式,
並非只是歷史的偶然--地冥會以「戲劇」來隱喻他承受帝父使命操控世局、排佈生死
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地冥這場大戲主題明確,以「殉道」為中心主旨,所編導出的「血闇七災」等則
為演出內容,他所要做的是確保演員各安其位、演出預先設定好的劇本內容,為此他
長遠佈局(散播冥日之花與希望種子)、以利或情誘導(對天織主、獸王、樂尋遠)、
煽動仇恨(對元爭、精靈)、借臺借勢(與鬼麒主相互利用)…無數種族生靈的死亡與
犧牲強化了殉道的主題,將末日十七一人的宗教信念擴展成全神州的血闇獻祭。
就像音樂中的「賦格」(fugue)曲式,是同一主旋律的反覆重現或變調再現:
「呈示部」定調了全曲的主題,「中間部」將主題以各種變形方式開展,「再現部」
回歸主題基調,不同聲部間相互對答應和,除了豐富樂曲的表達內容外,也產生不斷
深化主題的效果--從末日十七開始,接續出現的「地冥鬼諦」、「血闇源頭」、
「永夜劇作家」、「命運規劃主」等等,迥異的化身各自展開高五度或低四度的答題,
以準確的音符對位作為主題的模仿、再現與呼應,最終並回歸「犧牲殉道」的主旋律。
擅長編劇與音樂的地冥,以繽紛多樣的變體將這樣的結構發揮得淋漓盡致、精采
紛呈。其中最讓采薇感興趣的,是永夜劇作家「劇中劇」的演出手法。
不同於天宙之間播放的是歷史紀錄片,劇場的表演乃是經過永夜劇作家重新編排
設計,意圖改變觀者的想法,賦予他們對事實的重新認知,引導他們入局、從而成為
永夜可以排佈操弄的演員--換言之,最重要的是將戲劇「化虛為實」,以劇場的演出
來影響劇中角色的現實。
雖然永夜劇作家本人宣稱,其劇場演出的戲碼皆由真人真事改編,不過他也從未
掩飾戲劇虛假的特質:變成貓的蜘蛛、會跳舞的魚都在提醒觀者,永夜劇場的演出只是
虛構的戲劇、魔術師所創造的幻境而已。儘管如此,受邀看劇的角色無不將演出內容
當成某種事實,至少也是需要認真論證辯駁來質疑否認的事實,而非單純只是劇作家
創作的虛假故事。
能夠造成這樣的效果,不單是因為永夜劇場的演出內容真假相混,事實上「劇中
劇」這種層套結構的特性,本身就能引起真實/幻境的對照反思,從而引導出真實與幻境
相互置換的意味。
莊周夢蝶,孰為莊周、孰為蝶?如果說劇場的演出內容出自永夜劇作家的設計
編寫,那麼精靈天下、德風古道、夸幻之父等等所發生的一切,又為何不會是陰謀者的
刻意排布引導的劇本?在這樣的對照之下,「現實/真實」與「戲劇/虛假」之間的界線
被打破、或者至少被質疑了;而當受邀的觀者接受了戲劇內容的呈現,從而影響他們的
想法與抉擇時,虛構與真實已互為表裡、不再有清晰分野,呈現一種流動的關係。
與其說永夜在製造「劇為真實」的幻覺,不如說是讓觀者去懷疑「現實為劇」
--從前觀者所知曉、經歷的現實,都是被陰謀家刻意安排誤導的假象,需要被真正的
真實窺破、否定、導正與改寫。藉由劇場的演出形式、現實與幻覺的流動結構,永夜
掌握了歷史事實的詮釋權,以敘事來創造真實,引導到他想要的目的與行動。
永夜劇場演出的劇目如下:
1、「精靈七脈的禁忌真相」:告知精靈血闇源頭與希望種子之事,使精靈內部
分裂。
2、「單鋒罪者與三教聖劍」:揭示鬼麒主在儒門的佈局與暗樁,藉儒門之手對付
鬼麒主。
3、「夸幻之父與精靈夢魘」:揭示鬼麒主將浩星探龍改造為夸幻之父的佈局,
但栽贓成天跡所為,以破壞寄曇說與天跡的合作關係。
4、「血暗繼承者之謎」:揭露劍隨風的真正身分,使劍隨風將來可能面臨如
玉離經那般的出身質疑。
5、「劍咫尺的過往」:喚起劍咫尺身為斬獲的記憶,讓劍咫尺脫離鬼麒主的
掌控…當然,演出的劇情省略地冥自己滅了情老山境的事實(茶)。
透過劇場演出,永夜將事實的呈現、隱瞞與誤導交錯運用,既是他影響觀者的
引導手段,也是對戲劇本質的仿效與呼應--為地冥設計了「永夜劇作家」這樣的化身,
得以使用「劇中劇」的演出形式,讓戲劇虛實交錯的特色更進一步的深化演繹,是編劇
用心的神來之筆。
(休息一下,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