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之銘言:
(前文恕刪)
:
: 二、龍宿與問奈何對談
:
: 這段是本周可以一看的段子,短短幾語見其機鋒。
:
: 「能得汝之讚賞,吾亦感到榮幸,文曲盡墨琛奈缺,皇儒之後第一人,自是
: 任誰也不敢輕視。」
:
: 龍宿此語表明,他已知問奈何身份,並且還探知到其他訊息,比如夏堪玄,
: 「龍首此語,將夏堪玄置於何地。」
: 「耶,歿者不論。」
:
: 君子喻於竹,竹是很常用來形容君子德性的植物,既是儒門論教,以竹為題,
: 很漂亮的切入點。
:
: 「世人總曰竹象高節,虛中為懷,表像下卻亂刺叢生,龍首以為又是如何?」
: 「竹之初亦人之初,併吞傾軋,乃惡念未罷,適當引導,未來自合規矩。」
:
: 問奈何以為竹為亂之本,龍宿回答竹之初亦人之初,此段他人來回過於矯情,
: 但於龍宿身上正適合,他是過來人,以此應答可顯雙方認知差異。
:
: 「龍困淺灘,必屬偉觀,但請珍惜麟角,莫過早讓吾一飽眼福。」
: 「汝也要好好享受,高居象牙塔的時光。」
:
: 兩人互相以對方自豪之事刺激對方,一方暗喻你會有大麻煩,一方講你自
: 嗨的時光不多,符合兩人的行事風格。
:
借題發揮提一下問龍對話,其實我對於「惡念未罷」這句有點意見。
先秦儒家贊同「性惡」的只有荀子一派,說巧不巧小弟上學期選修課正好是荀子,雖然一
學期的課程,算不上做了太扎實的學問,還是想在此試用自己對荀子一些粗淺的見解來討
論這句話。
提性惡前,先看禮論如何形容「禮」的形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
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因此,「聖王」方制「禮」而分之。則「禮
」之形成,乃為了讓物質與物慾取得平衡點,避免無限的物慾將有限的物質消耗殆盡。
再看性惡篇,該篇一開始即闡明「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
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這裡的偽作「人為」解,為何是人為?因為爭則亂,亂則窮,「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
,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所以需禮義成就「偽」,而禮義又來自聖王
,所以荀子也說「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
總言之,我認為荀子的性惡,是因為人的動物性不加節制,而導致一種「就順之而無節而
言姑且謂之惡」,而非「本質性的惡」,是比較偏結果論的思維,而不是人性本來就具有
「善」或「惡」的特質,故龍宿云「竹之初亦人之初,併吞傾軋,乃惡念未罷,適當引導
,未來自合規矩」,就我看來,實有倒果為因之虞,當知「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
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以上,雖是拋磚引玉,也望板上先進不吝指教。
參考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荀子
https://ctext.org/xunzi/zh
「不若」說變成「基於」說─檢討台灣的荀子研究
http://myweb.scu.edu.tw/~reschoi3/choi4/HsuntzuReview_ar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