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大清同治5年
在經歷30多年的奮鬥後,大清終於成為開化國家了。
然而,與此同時,英俄卻已結盟,並嚴重阻礙我國擴張。
很顯然,這個同盟的假想敵只有兩個可能:我國、北德聯邦。
奧匈帝國太虛弱不需要聯盟即可對付,而如果是要對付法國,應該要選擇和北德結盟
除了外患之外,大清也有嚴重的內部問題。
大清相較於其他大國的主要優勢是充足的人力,以及其帶來的龐大陸軍和市場
資源方面還算可以,比較稀缺的資源是石油、橡膠以及銅礦,
而石油和橡膠可以從中南半島和東印度群島補足,憑大清的軍力要打下這地區並不難。
但問題是,大清的短板卻太短,1865年時的識字率只有2.1%,
嚴重阻礙工業化所需要的技工轉化,更不用說轉化資本家了。
(兩者需要20%識字率才會自動轉化,北極熊悲劇了)
除此之外,我國科技相較於其他先發國家過於落後,而科研能力也十分貧乏。
科研點的不足主要是因為下列幾點因素:
1.牧師未達2%:雖然太平天國之後我國就將焦點用於培養師資,但是大清國土廣袤,
要做到每個鄉鎮都有小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2.四種可以提供科研點的人口類型中(官僚、牧師、職員以及資本家),
我國人口只能自動轉化官僚和牧師,相較於都可以自動轉化的英法德美等先進國家,
自然科研點相對不足
3.識字率低落,只有2.1%
4.科研效率加成不足,不過可以透過科技補足。
在考量到大清的大量的文盲以及落後的科研後,曾國藩、左宗棠以及李鴻章等重臣決定
未來十年將以教育以及科研機構的改進作為國家最重要的計畫方針,
這個後來史學家稱之為_"十年文教計劃"的重點有五:
1.將國家焦點用來焦點牧師,等一個省的牧師佔該省的2%後,即轉而焦點下一個省
,從人口多的省分開始,直到所有省分都有2%牧師為止。
(焦點牧師會加教育效率,但一旦超過2%就會很難改革,因為牧師人群通常是保守)
2.研究文化科技,從文化第二列的哲學(加科研效率)開始研發,
研發完後再研發同排第四列的政治思想(加國家焦點),
然後在研發同排第三列的社會思想(加教育效率),
研發完後依此循環。
3.拉滿教育經費
4.在文化科技研發到一定程度前,不研發其他科技
5.如果可以,轉科研組為文化先鋒(其他研究-5%,但是文化科技+30%)
如此一來,大清的科研效率將有極大改進,而影響教育效率的五個變因中,
有三個將會提升到較為理想的狀態,而另外兩個是比較不可控的因素。
(五個變因是教育經費、牧師%、科技及發明、社會改革中的教育改革和人口趨勢)
教育改革只能等到有社改需求再改,改一次+25%教育效率,最多+50%
人口趨勢則是要看有幾個孩子出生,越少孩子出生教育效率越高,但人群增長越低
其影響由最少的0.5個孩子的+50%教育效率,到最多的3個孩子-50%教育效率間波動
然而,採用這樣的國策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由於延後軍事科技的研發,
會讓大清在一段時間內變得外強中乾。在外交上必須盡量避免與西方國家和日本開戰,
已爭取發展時間。不過在此之後,大清的處境將好上不少,也將能更早工業化。
在規劃完大清的未來十年的國策外,我國也該確立國家所應堅守的價值
,目前我國可以選的價值有以下兩個:
http://canalas1453.pixnet.net/album/photo/539947504#before=541015975
1.自由(自由主義):
"選擇即是自由"[米爾頓.傅利曼,選擇的自由]
效果:+5%科研點
+10%日用品需求
+50% 移民吸引力
+0.02非可接受民族鬥爭性
增加人口轉化自由主義
2.平等(社會主義):
"人皆生而平等"[美國獨立宣言,1776]
效果:-0.01 核心地區鬥爭性
-0.02% 全國人口成长
+10%社改需求
+10%同化速率
增加人口轉化社會主義
這兩個理念其實都有大清需要的部分,自由是唯一加科研點的開化國家理念,
而且可以增加部分內需,而增加自由主義可以增進政治改革,以及最重要的
....呼喚雅各賓派以建立共和,而且還會有事件加科研點。
而平等可以增加同化,這可以將境內少數民族同化掉,並且可以壓掉一部份鬥爭,
但是其卻會增加人群轉向社會主義,並在一段時間內對政改和社改都造成一定困難。
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清廷決定選擇自由作為國家價值,畢竟+5%科研點太過誘人,
10%日用品需求算是額外bonus,鬥爭性高了現階段也可以增加政改和社改的可能。
(大清/太平的開化國家理念基本上就是從自由和平等二選一,
看你要走左派還是右派路線,兩者後續國家價值也不一樣。
另外兩個開化理念是力量和秩序,不過由於半開化理念是進步,
所以這兩個不會出現在選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