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我是地方賊,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bit.ly/3an94I6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這是我第一篇有關屏東的文章,也很高興來屏東版發文,讓大家認識地方賊
這次先從里港開始偷故事,有機會也希望能深入屏東更多的地方
也歡迎大家留言說說看自己對里港的印象或記憶,而這篇是關於里港三大家族
[地方 #藍家古厝、蔡家古厝、陳氏家廟] 偷走里港那些家族與古厝間合與離的故事 #里港鄉 / 屏東縣
地方賊真的很少到國境之南,要不是賊爸去年底說要環島,我可能還生不出一篇屏東的文章。也歡迎高雄、屏東的縣市政府、團體或廠商請賊賊去偷故事,畢竟北部長大的我,真的很不了解那些我只曾在地圖上看過的地方,特別南高屏的鄉鎮區又特別多。像這次寫里港文章,我才知道有「下淡水溪」、「鳳山八社」或是「里港藍家」這些名詞,其實寫地方賊也拓展了自己的地方史,也更了解台灣一點。
好了,又碰到一個以「港」為地名的鄉鎮。與之前寫過的南港、西港一樣,里港也是因清代下淡水溪(高屏溪)航運而繁榮的地方。楠梓仙溪與荖濃溪在里港交會,而被稱為「二重溪」,作為下淡水溪航運的盡頭,里港很難不因此而發展起來。不過在漢人移墾之前,這裡屬於馬卡道族塔樓社的傳統領域。根據荷蘭人的文獻,塔樓社不只是鳳山八社中最大的一社,人口規模也比當時台灣其他部落還多。不過在清朝殖民族群政策下,塔樓最後也只成為地名,里港應該也很難精確找到馬卡道族人,倒是里港北邊的滇緬族裔滿有趣的。
里港舊稱「阿里港」,地名版本有很多種,只有港能確定是過去河港而來,那阿里呢?有一傳說是有名稱為「阿里」的男子在溪畔居住,後來航運發達後成為一港口,便取名為阿里港,我覺得這版本好像太奇幻了;另一則可能源自於平埔族的祖靈信仰「阿立祖」,被漢人聽成「阿里祖」,不過為什麼要以阿立祖來取名這個地方,也是滿有疑問的,雖然該地過去的確是馬卡道族的傳統領域。
里港在清代時曾為下淡水溪重要的市街,這在老街上一些古厝、街屋或石碑上的記載都能判斷出。不過這篇賊賊先不帶大家看里港老街區,而是先造訪與里港的三大家族,畢竟他們與里港開發的關係有直接關係
藍家古厝在玉田路上,與里港老街只有五分鐘的腳程。不過當天下著大雨,頂著雨傘尋找古厝,視線昏暗沒有注意到巷子內突出的山牆。回頭再尋找才發現巷中那規模甚大的圍牆,總覺得有些什麼,才找到這間可說是屏東保存完善、氣勢驚人的私人宅第。古厝現在還有藍家人居住,就像做賊一樣,還在探頭探腦是否要進去走走。從屋內走出的藍家人對我揮揮手,示意我可以進去裡面看看拍個照。
每一間古厝就是一個家族的故事,而里港藍家不只關係到所在的玉田村(大厝內),也關係到阿里港的發展,甚至他們的落居與大時代背景下的朱一貴事件有關。記得小時候讀朱一貴事件時,曾提到藍廷珍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來台平定朱一貴事件(長大後才知道那不應該叫民變,而是抵抗運動,畢竟清朝也可以算是殖民統治)。那時跟著來的還有他弟弟藍鼎元,其著書《東征集》、《平台紀略》也影響了後來清朝治臺的方向。
朱一貴事件結束後,藍廷珍以藍張興為墾號,並成立「藍興庄」拓墾台中盆地;而藍鼎元的長子,也是藍家來台定居的一世祖的藍雲錦於乾隆初年移民開墾阿里港地區,算是漢人拓墾屏東平原之始。不過需要區別當時來阿里港拓墾的不只藍鼎元那一脈,還有他從原鄉所帶來的其他漳浦藍氏。早期為了區別而有「大厝內藍家」 的出現,藍家古厝內供奉的便是當年隨兄來台,對台灣史地極為了解的藍鼎元先生。
藍家古厝興建的年代大約在乾隆初年(1735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間,也就是第一代先祖藍雲錦時期,是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屋。隨著家族在里港地區的繁衍,雖然延續清代三合院的形制,卻不斷向外擴建,而有三護龍、三進式的格局。藍家古厝除了規模浩大之外,主體建築分成閩南合院形式及日式巴洛克風格也頗為吸睛。不過護龍部分的閩南合院建築,經過幾次修建也被破壞殆盡。
來這邊參觀古厝的大多是被它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藍高川時期所興建的洋樓風格正身所吸引,光是外頭的洗石子四柱式門柱,及一眼望盡的庭園景緻,就讓人想進門一睹洋樓風采。洋樓的中央山牆花草搭配勳章,廊柱採用愛奧尼克柱頭,磚牆柱式採用紅白相間飾帶的辰也風格。據說會修建為洋樓正身,是因裕仁皇太子當時要造訪屏東而建,不過不知太子是否曾親臨藍家。
里港藍家在臺灣算是一大家族,即使古厝尚未被登錄為文化資產,後代也以古厝為榮,保存及修復也不需靠政府,畢竟後代也還住在裡面。不過里港街從繁榮到衰退,可不只藍家獨單一面,還有其他家族也都曾為里港盡份心力。只可惜不是每個家族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古厝。如果古厝位在市郊,土地價值不高,可能就任其傾頹,但若古厝位於鬧區精華段,就可能會有爭議產生,像里港蔡家古厝。
蔡家古厝算是這次里港行的遺憾,只能從路邊拍下鐵皮內的斷垣殘壁。民國一百零七年(2018年)蔡家古厝暫定為古蹟,卻在當年的跨年夜,非屬蔡家的所有權人請工人拆除左右護龍,應該是該所有權人持有土地的部分。這又是古厝或老戲院常見的私人產權問題,好險當時正身僥倖逃過一劫。不過經歷這次浩劫,賊也無緣進去看那「陳玉峰」大師年輕的作品,只能期待未來不會有下一步破壞。
恩,鐵皮外就是建商的廣告,真是滿滿的諷刺。興建古厝的是蔡家第四代主「蔡糞」,它曾是九如、里港地區的大地主。賊對匠師沒什麼研究,參考一篇文章指出屏東早期工匠多來自於台南,所以常會看到有台南風格的傳統民居出現在屏東。而大正七年(1918年)所建的蔡家古厝也有同樣的手法,這或許與里港會出現台南陳玉峰大師彩繪作品有關,也有人追溯到陳家搬去台南經商前其實是在里港。
無論哪種說法,蔡家古厝有陳大師的彩繪是確定的,而且還是他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前往潮汕學習彩繪技藝前的青色作品。學成後,陳玉峰在屏東不少古厝、宗祠、家廟都留下珍貴畫作,但全台僅蔡家古厝留有他少年時期的濕壁畫。在去年文資審議會上,蔡家人表示願意將古厝大廳捐獻給屏東縣政府保存,但委員會最後還是認為古厝已經被破壞,只剩下正身而失去文化資產價值,僅建議正身列為歷史建築,有點可惜了。
看完了藍家、蔡家古厝的不同遭遇,在里港老街區的小巷子內,有一塊圍起來的地,這是里港另外一大家族「陳家」的宗祠。該宗祠在民國一百零三年(2014年)就被列為歷史建築,算是里港不同家族建築的另一種命運。它原本作為咸豐年間來台的里港漳州陳的家廟,後來則有客家饒平陳姓的加入,而成為一座大祠堂,與台北、新竹新埔、台南、彰化永靖各地的陳氏宗祠和稱為台灣五大宗祠。
陳氏累積到現在應該超過八代,祠堂在里港的建立少說也有一百六十年,廳內分別有同治七年(1868年)所立的「翰林」匾額,還有光緒十的「選魁」匾額,可惜沒關著,又是無緣進去觀賞的情況。祠堂兩端是燕尾型的飛簷,脊梁上有一些象徵吉利的交趾陶,可惜在鐵皮鷹架下,只能約略約略看。陳氏家廟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時曾經大修,現在也稍欠古意,但至少保存著陳姓在屏北的遷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