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造林一夕砍光 屏東拿綠電取代綠樹,值得嗎?
天下雜誌700期 文 呂國禎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0707
屏東185號縣道沿線,廣大造林地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台糖花了20年造出的蓊鬱樹海,如
今為了拚太陽光電,卻面臨砍伐命運。種樹又砍樹,帶來什麼改變?
南台灣185號縣道,道路兩旁草木扶疏,蜜蜂、蝴蝶穿梭林間,樹林下有養蜂人放蜂採蜜
,假日小孩嬉戲玩耍,一望無際,卻跟一般森林錯落有致不同,這裡排列整齊有如軍隊,
人工化的森林,顯得有點違和感。
這是全台灣最大的人造林,始於18年前,台糖在全台用地10815公頃種滿樹,約400多個大
安森林公園。但現在,它面臨了被砍伐的命運。為了進行台灣最大規模的種電運動,有機
會換來比核四更大的太陽能發電裝置(裝置量非實際發電量),以滿足美國蘋果公司對台
灣供應鏈的綠電要求。
而居民平日享受的悠閒陽光、清新空氣、乾淨水源,以及一年約可吸收20萬噸二氧化碳、
降低暖化的功能,都將因此失去。為何種樹又砍樹,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全國大規模造林的始祖,一年吸碳20萬噸
20年前,「這裡經常是烈焰沖天,哪有今天美麗的沿山公路,」屏東萬巒長大的鄉長林國
順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砍完甘蔗,就是沿著公路一路燒,像燒不完似的,把砍蔗剩下的
甘蔗葉就地放火燒掉,餘燼之後一片荒蕪,等到甘蔗長大,才會一片綠油油。
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改變了這裡。曾任經濟部工業局長、台糖董事長陳昭義參與了當年台
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各項因應計劃,回憶當年政策推動的始末:第一個原因是
京都議定書簽訂,全球主要工業國達成減少溫室氣體對地球環境衝擊的共識,推動減少碳
排放量。
台灣是貿易大國,卻也是耗能、碳排放大國,當時政府意識到,京都議定書帶來的衝擊相
當大,所以推動了造林節能減碳的政策。「政府核定的造林目標是6萬公頃,但民間反應
不熱烈,數字不是那麼漂亮,所以腦筋就動到了國營事業台糖,拋磚引玉帶動造林,」陳
昭義說。
到了2002年,平地造林迎來了新高峰,因為台灣加入WTO,必須對外開放市場,糖業自由
化了,台糖首當其衝,在進口蔗糖遠比台灣自己種甘蔗煉糖便宜的情況下,台糖已經無法
再大規模種甘蔗煉糖,必須為停種甘蔗的農地尋找出路。
農委會為了減緩加入WTO對台灣農業的衝擊,祭出休耕補助的政策,於是台糖拿了補貼,
在休耕的甘蔗田上造林。
台糖造林是當時政府對抗氣候變遷、減少暖化效應的法寶。世界各國也開始研擬碳稅、碳
交易的機制,種樹產生的碳吸附量是能夠買賣的,「屆時台糖就能靠這片森林收錢了,」
陳昭義說,造林可生生不息、永續經營,台糖躺著數鈔票就好。
台糖的桃花心木人造林長得高聳挺拔、綠意盎然,是人造林中長得最好的一種,證明了平
地造林並非一無是處,如今卻碰到了砍樹種電的命運。
在減碳的需求下,台糖成了全國大規模造林的始祖,預估一年約可吸附20萬噸的二氧化碳
。2002年開始,甘蔗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平地造林,像軍隊一樣整齊排
列在台灣東、西部的平原上,一公頃最多2000棵樹,樹與樹隔1.5公尺。
分20年領、總補貼台糖金額約52億元,加上民間響應的造林總合約100億,人造林對於屏
東、花蓮、台南等縣市造成了改變。
當年沒想到的效益:綠色觀光
以前一望無際的甘蔗田變成樹海,農村小孩穿梭蔗田、沿鐵軌追火車拉甘蔗玩的景象不見
了,鐵軌鋪平成自行車道,讓民眾騎著鐵馬倘佯林間,享受森林綠意與自然空氣。
樹長大了,林間小徑的花也開了,蝴蝶、蜜蜂自然就來了。乾坤有機農場負責人王乾坤是
從台塑、南帝化學退休的化工業主管,因緣際會買了屏東185縣道旁的農地,圓了退休的
農夫夢。
一輩子都在接觸化學,不想退休後還要繼續,王乾坤的農場走非慣行的有機農法,剛好見
證了蔗田變人造林的這些年,「當時甘蔗是大量噴灑農藥,才能用最少人力來管理大規模
蔗田,」王乾坤回憶當時景象。
甘蔗田變成人造林,不需要再不停噴灑農藥,蜜蜂、蝴蝶自然變多。王乾坤說,「還吸引
了遠自苗栗來的蜂農,因為這裡安全、沒有農藥,可安心地放蜂採蜜。」
王乾坤農場的後院有野兔、松鼠,白天有五色鳥,晚上有貓頭鷹。平地造林豐富了生態,
也讓各式休閒產業進來了,有人標榜用大武山乾淨水源、平地造林清新空氣、無藥物的環
境,養法國香檳鳥、種可可、開民宿、餐廳、蓋休閒農場,屏東縣大力推動觀光,因此沿
山觀光休閒農業協會成立了。
王乾坤從化工業退休追求農夫夢,來到屏東萬巒,見證了蔗田變成人造林,花開了,蝴蝶
、蜜蜂、鳥都來了。
當年節能減碳、改善環境的目標,在當地居民眼中是實現了,林國順指出,「平地造林對
生活、生產、生態三方面,就像是陽光、空氣、水那麼重要。」以前誰會去甘蔗田旁散步
?現在清晨、傍晚,長輩們漫步林間,享受清新的空氣,假日吸引了單車客,在林蔭之間
悠閒騎車。
去年,萬巒推地方創生元年,打出綠色廊帶、客家村莊文化、全台灣最大的巧克力產地、
最古老的天主教堂「萬金聖母聖殿」,結合在地陽光、空氣、水培育出來的農產品,沿山
休閒綠色廊帶,光是聖誕假期那一週,可以湧進十多萬人次的遊客。綠色無碳經濟是政府
、台糖當年沒有想到的效益。
為什麼要砍樹種電?
更沒人料到的事情發生了,2019年10月,台積電3奈米新廠耗電量大,加上蘋果等國際大
公司對綠電要求愈來愈高,傳出台積電未雨綢繆計劃要砸600億,在屏東興建台灣規模最
大的太陽能電場,地點是台糖「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周遭,砍樹種電的議題浮上檯面
。
花了18年,種出吸碳20萬噸的森林以及百億補貼金,全打了水漂。
陳昭義證實了規劃砍樹種電這件事情,他自己還不只一次去萬巒,「有的造林已高聳挺拔
,有的稀稀疏疏、高矮不一,有的土地貧瘠,人造林長得也確實不好,」他指著照片說。
《天下》跟著台糖員工走進人造林,桃花心木效益好,光臘樹普普通通,無患子不開花、
不結果,長得最糟的是阿勃勒、烏桕、櫸木。
未考慮適地適種,造林品質參差
為何種不好?大規模造林是前所未有的嘗試,台糖也不是種樹專家,往往是農委會林務局
提供什麼樹苗、或是有什麼樹苗,台糖就照單全收,不考慮適地適種,甚至拿中高海拔的
樹木到熱帶屏東栽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許多樹當然是水土不服了。
歸納原因,欠缺通盤考量就匆忙上路,如今更被認為是錯誤的政策,陳昭義引述農委會主
委陳吉仲在立法院答覆立委高金素梅的諮詢時講的一段話,「我們現在的政策是有問題的
,因為價格高,所以努力往高山種水果、蔬菜,平地卻拿來造林,對水土保持是不對的;
而在平地(良田)造林,卻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黃豆、玉米、小麥,完全本末倒置。」
至少保住國家的農地,陳昭義說,當初就是為了因應加入WTO的衝擊,現在看這一點,政
府算是因應得不錯;再從固碳的角度來看,也是有貢獻的;但從經濟林的角度,有的就沒
長那麼好。所以台糖也正在盤點,馬路旁20米的絕對不會砍,在村莊旁、有生態疑慮、林
相好、有經濟價值的木材,也盡量保留下來。
剩下的樹,恐怕逃不過被砍的命運了。第一階段,台糖準備拿出230公頃土地來招標,作
為營農型太陽光電園區。
話鋒一轉,陳昭義說,大家都希望最好是一片綠油油,下面不要長草、很乾淨、鋪得很平
,可以帶小孩子進去散步,「但換成你家,沒有收入,就留一片地給大家散步、踏青,誰
可以做這個事情?」
言下之意,台糖會重新思考大批人造林的未來用途。因此,這不只是屏東萬巒會面臨的問
題,勢必會擴及全台平地造林地。例如花蓮自強外役監獄旁,也是台糖人造林地,綠色隧
道讓這裡被稱為台灣最美的田園監獄,許多人來自強外役監,會誤以為到了偶像劇拍攝場
景。但這些都可能被砍除。
砍樹後,蜜蜂、遊客還會來嗎?
林國順帶頭反對砍樹種綠電,他表示,「看了18年,好不容易把這些樹、環境培養起來,
砍樹是逆行倒施。綠電就很環保嗎?水泥弄下去,對這裡的環境好在哪裡?就只有產生電
而已,沒有其他好處,而且產生電是給工業用的,跟當地無直接關係。」
砍樹後,蜜蜂、蝴蝶還會來這個地方嗎?到處都是光電板、金屬、水泥,還有遊客會來嗎
?「本來高雄、屏東工業區飄來的空污,會被這些森林淨化。如今樹砍了,對我們身體必
然產生危害,我真的很擔心這一點,」王乾坤說。
居民靠美麗風景、生態維生,砍樹種電等於被剝奪了生計,藍色東港溪協會理事周克任說
,當初造林還有一個目地,希望台糖休耕地恢復補注地下水的功能,二來,也不會讓台糖
這些土地被賣掉。「我們應該反思,一直以為台灣可以無限供應資源,投資更多的電力跟
水力給煉油廠煉油去外銷油品;為了給半導體晶圓廠去外銷晶片,賺錢給外國股東,卻砍
了屏東的森林、斷掉了部份居民賴以維生的產業,」周克任說。
台灣不缺鋪太陽能光電板的地方,屏東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主任蔡順柔指出,「我們並
不是反對太陽能電板架設,而是說它蓋在哪裡會更適當,太陽能電板也不過20年,樹可以
種百年、千年,20年後,樹沒有了,土地也沒辦法回歸農用,沿山185公路變成185光電板
廢棄場。」
反對者憂「假農業、真種電」
賣土地給財團種電養地的質疑,在居民間流傳。陳昭義說,絕不會賣土地,「台糖要當土
地包租公,只租不賣、收土地租金,公開招標時還設定條件要分紅,有賺錢台糖要分,採
公開競標、不獨厚特定廠商,完全用市場機制,誰給台糖條件最好,誰就得標。」
陳昭義強調,「一定會維持農地農用。」第一,平地造林地以後規劃做營農型光電,只能
有40%的遮蔽率,必須留60%的空間讓陽光照射進來,讓太陽能板與農作物都能照射到陽光
;第二,為了怕「假農業、真種電」的事情發生,農作物的產量不能低於全國平均值的7
成;第三,土地不能鋪上水泥。
還要化荒漠為良田、照顧地方帶來新就業,「現在這些造林地有很多是石礫地、貧瘠地,
不可能撒些種子就丟著不管,必須把我的土地變成很好的可耕地,才能在農作物產量上達
標,」陳昭義說。光是屏東,就有約3746公頃的平地造林地,這麼大的面積,太陽能業者
必須找人進來務農,讓青農返鄉也能帶動當地經濟。
但「假農業、真種電」太多了,林國順帶著我們去看萬巒當地的民間太陽能發電場,上面
種電、下面種香菇,都是做做樣子,「你覺得這樣可以嗎?我認為這是政府官員坐在冷氣
房裡面去想像,才會有這樣子的結論,」林國順以證據反駁台糖的青農返鄉夢。
雲林麥寮的光電農業夢:種菇、包水餃、養蟋蟀
綠電與農業能否共存?從屏東萬巒轉到雲林麥寮尋找答案,晁陽農產科技董事長邱信富,
可說是近年來台灣太陽能光電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出身台南農家子弟,邱信富在台
北金融圈發展20多年,積累財富與管理經驗。
2012年,他與股東投資10億元,在雲林崙背、褒忠、麥寮蓋了22座太陽能發電溫室,共佔
地12公頃。每年發的電,可供1400個小家庭用一年。本來邱信富只是股東,但南下看投資
進度時,看到現場負責人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我不認同只發電、農業做做樣子,要做
就要做真的,冒著務農的旗號卻不務農,會有危險,」他擔憂電廠的執照可能會被取消。
那時候,台灣農地種電是門好生意,光靠發電收入,8至10年就可回本,剩下12年都是賺
的,因此有不少光電業者偶爾整地,光電下種些蕨類、菇類,維持「農地農用」表象,政
府更曾多次掃蕩假農業真種電的亂象。
要做就做真的,邱信富買了其他股東的股權,一頭栽進了光電與農業共生的夢想之中,才
知道這條路並不簡單。
他先去請教農委會農試所專家,第一句話就被潑了一頭冷水,「就告訴我們說,你們不能
全部種菇,產量一出來,市場就完蛋了,」邱信富回憶。
果然,太陽能板下的菇、過貓種出來了,卻賣不掉,市場上一公斤20、30塊,但光是採收
的人力成本就50塊,不採不賣反而賺錢。邱信富真正體驗到務農的艱辛,碰到的困境並不
區分一般農業、太陽能光電業。
晁陽邱信富在光電板下種過貓卻賣不掉,但不死心改包水餃、做電商、行銷品牌,過程嘗
盡了台灣農業與光電並存的艱辛。
珊瑚菇、過貓賣不掉,邱信富不死心,往下一級發展,開始包水餃、捏包子、做蔥油餅,
還跨入農產加工、電商、品牌,上網賣水餃,「菇貓」諧音GoodMall,台語是龜毛水餃。
甚至帶著一群群學生認識農業、養蟋蟀,向農委會申請得到寓教於樂的體驗農場許可,轉
型推廣食農教育。
花了8年,變成複合式經營。以過來人身分談砍樹種電,邱信富說,只做農產品很難活得
下去,除非你已經有大市場。如果從頭開始,單純種一些東西要去賣,是不實際的。
二擇一只是假議題:貿然砍樹跟倉促造林,都無助於居民
電好賺、農業非常艱辛,邱信富感嘆,「摸索8年了,現在談成功還很遠,我們有一點點
的樣子,農業銷售還很少,一個月才100、200萬,跟電一年6000多萬收入相比,農業收入
真的很小。」
光電加上農業,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務農只是門面。站在農業第一線的萬巒鄉民,看得比
台糖、政府官員清楚。
農地上種光電,帶動了太陽能發電量快速發展,卻也養成了找農地種電最快又最便宜的慣
性與依賴。
其實還有轉圜空間,10815公頃的土地沒有一毛錢的收入,台糖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必須考
量這一萬多公頃土地的未來,「假如農委會繼續補助我們,可能就考慮先不動了,」陳昭
義暗示,森林、民眾與光電仍有三贏的機會,重點是土地必須有補貼或創造新收入。
因為世界要的是綠電,而不是非砍樹不可,二擇一只是假議題,台灣並不缺鋪太陽能光電
板的地方,砍樹種電只是徵用農地便宜行事、降低成本的藉口,貿然砍樹種電跟倉促平地
造林都是一樣的,樹砍了、電種了,農業未必起得來,犧牲的卻是居民生態、生計,以及
與環境共好的機會。